基于关联理论的汉语歇后语意义构建的认知分析--以《新华歇后语词典》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10-19页 |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7页 |
1.国内研究概况 | 第10-16页 |
2.国外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 第17页 |
(三)语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语料来源 | 第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一、《新华歇后语词典》中收录的歇后语分析 | 第19-27页 |
(一)歇后语的性质 | 第19-20页 |
(二)歇后语关于语义关联的新分类 | 第20-27页 |
1.句义关联歇后语 | 第20-22页 |
2.词义关联歇后语 | 第22-25页 |
3.综合型歇后语 | 第25-27页 |
二、《新华歇后语词典》中歇后语的关联依据 | 第27-36页 |
(一)关联理论对歇后语解读的适用性 | 第27-32页 |
1.关联理论与歇后语 | 第27-29页 |
2.歇后语进行关联性解读的前提 | 第29-32页 |
(二)歇后语的内在关联性 | 第32-36页 |
1.结构特征的内在关联性 | 第32-34页 |
2.语义理解的内在关联性 | 第34-36页 |
三、关联理论下歇后语语义构建的过程 | 第36-44页 |
(一)激活与歇后语相关的框架 | 第36页 |
(二)歇后语后半部分的解读 | 第36-39页 |
(三)前后语义进行关联 | 第39-41页 |
(四)歇后语认知语境的筛选 | 第41-42页 |
(五)前后部分的关联推理 | 第42-44页 |
四、关联理论下歇后语的语义建构模式 | 第44-52页 |
(一)句义关联歇后语的建构模式 | 第44-46页 |
1.比喻式直接陈述型模式 | 第44-45页 |
2.比喻式间接陈述型模式 | 第45-46页 |
(二)词义关联歇后语的建构模式 | 第46-52页 |
1.谐音式歇后语构建模式 | 第46-49页 |
2.词义双关歇后语构建模式 | 第49-52页 |
五、歇后语语义构建的影响因素 | 第52-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