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导论 | 第19-4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9-23页 |
1.2 基本概念辨析 | 第23-33页 |
1.2.1 公共服务的供应与生产 | 第23-24页 |
1.2.2 公共就业培训 | 第24-30页 |
1.2.3 准市场 | 第30-33页 |
1.3 研究对象与分析范围 | 第33-34页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1.6 数据与资料来源 | 第36-38页 |
1.7 论文结构 | 第38-40页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论 | 第40-77页 |
2.1 国家干预就业与培训的理论基础 | 第40-47页 |
2.1.1 反对国家干预就业与培训的理论观点 | 第41-42页 |
2.1.2 支持国家干预就业与培训的理论观点 | 第42-46页 |
2.1.3 小结 | 第46-47页 |
2.2 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与传统供给格局 | 第47-54页 |
2.2.1 国家与公共服务的政府直接提供 | 第48-49页 |
2.2.2 市场与服务的营利性提供 | 第49-51页 |
2.2.3 第三部门与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提供 | 第51-53页 |
2.2.4 小结 | 第53-54页 |
2.3 走向多元主体参与时代的公共服务混合式提供 | 第54-68页 |
2.3.1 公共服务混合式提供的主要理论思潮 | 第54-59页 |
2.3.2 公共服务混合提供下的可选择机制安排 | 第59-60页 |
2.3.3 政府购买服务视角下公共服务提供的可选择机制 | 第60-65页 |
2.3.4 小结 | 第65-68页 |
2.4 作为整合公共服务混合提供的准市场机制 | 第68-77页 |
2.4.1 准市场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定位 | 第68-72页 |
2.4.2 准市场机制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 | 第72-74页 |
2.4.3 我国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引入准市场机制的必要性 | 第74-77页 |
3. 发达国家公共就业培训服务提供的准市场实践与经验 | 第77-121页 |
3.1 澳大利亚就业服务与职业教育培训中的准市场实践 | 第78-97页 |
3.1.1 澳大利亚公共就业服务的准市场改革 | 第78-85页 |
3.1.2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准市场改革 | 第85-97页 |
3.2 美国联邦资助的职业培训中的准市场实践 | 第97-107页 |
3.2.1 美国联邦资助职业培训概况 | 第98-100页 |
3.2.2 美国联邦资助培训项目主要运作机制 | 第100-107页 |
3.3 荷兰就业与培训服务提供中的准市场实践 | 第107-117页 |
3.3.1 荷兰公共就业服务系统的改革与参与主体 | 第108-112页 |
3.3.2 荷兰就业与培训服务的准市场实践 | 第112-117页 |
3.4 澳、美、荷三国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准市场的经验 | 第117-121页 |
4. 构建我国公共就业培训服务提供的准市场机制 | 第121-166页 |
4.1 公共就业培训服务提供的要素构成 | 第121-130页 |
4.1.1 公共就业培训面向的培训接受方构成 | 第121-122页 |
4.1.2 公共就业培训服务提供中的供应方构成 | 第122-127页 |
4.1.3 公共就业培训服务的生产方构成 | 第127-129页 |
4.1.4 我国公共就业培训项目的主要种类 | 第129-130页 |
4.2 我国公共就业培训服务提供的传统模式变迁及其困境 | 第130-136页 |
4.2.1 我国传统的公共就业培训服务提供模式及其特征 | 第130-133页 |
4.2.2 政府指派式公私混合提供模式面临的困境 | 第133-136页 |
4.3 公共就业培训服务的准市场提供机制:一个新分析框架 | 第136-146页 |
4.3.1 新框架应具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 第136-138页 |
4.3.2 新框架的运作机理 | 第138-140页 |
4.3.3 新框架中的主体间关系重构 | 第140-141页 |
4.3.4 新框架的前置条件与所欲目标 | 第141-146页 |
4.4 构建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准市场的三种路径设计 | 第146-151页 |
4.4.1 以目标管理为基础的内部准市场 | 第147-149页 |
4.4.2 以合同外包为基础的准市场 | 第149-150页 |
4.4.3 以凭单为基础的准市场 | 第150-151页 |
4.5 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准市场提供机制的分析基础 | 第151-158页 |
4.5.1 公共选择理论:选择准市场的认识论基础 | 第151-154页 |
4.5.2 委托一代理理论:准市场控制的理论基础 | 第154-156页 |
4.5.3 交易成本方法:分析准市场优劣的方法论基础 | 第156-158页 |
4.6 提升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准市场运行绩效的治理机制 | 第158-161页 |
4.6.1 激励机制 | 第158-159页 |
4.6.2 信息机制 | 第159-161页 |
4.6.3 控制机制 | 第161页 |
4.7 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准市场提供机制的比较优势 | 第161-166页 |
4.7.1 新机制的特征比较 | 第162-164页 |
4.7.2 新机制的比较优势 | 第164-166页 |
5. 我国公共就业培训服务供给政策演变及准市场实践 | 第166-227页 |
5.1 我国公共就业培训服务的发展阶段与政策转型 | 第166-175页 |
5.1.1 计划经济时代面向体制内工人的就业培训 | 第166-167页 |
5.1.2 改革开放初期的面向城镇待业青年为主的就业培训 | 第167-168页 |
5.1.3 1990年代面向下岗失业和企业富余人员的就业培训 | 第168-169页 |
5.1.4 1998-2005年城乡统筹初期的城乡分立的公共就业培训 | 第169-172页 |
5.1.5 2006年以来城乡全面统筹时代的公共就业培训 | 第172-175页 |
5.2 “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泰州、南京、江西、天津案例 | 第175-181页 |
5.2.1 制度发展 | 第175-176页 |
5.2.2 受益对象 | 第176-177页 |
5.2.3 购买标准 | 第177-178页 |
5.2.4 操作流程 | 第178-181页 |
5.3 “职业培训补贴个人账户”的上海案例 | 第181-189页 |
5.3.1 制度发展 | 第181-183页 |
5.3.2 补贴制度 | 第183-185页 |
5.3.3 运作流程 | 第185-186页 |
5.3.4 管理体系 | 第186-187页 |
5.3.5 制度特色与影响 | 第187-189页 |
5.4 “培训券”制度的长兴、杭州、成都案例 | 第189-205页 |
5.4.1 长兴县农民技能培训教育券制度 | 第190-195页 |
5.4.2 杭州市教育培训消费券制度 | 第195-198页 |
5.4.3 成都培训券普惠制度 | 第198-205页 |
5.5 “统筹城乡大培训”的慈溪案例 | 第205-218页 |
5.5.1 制度背景 | 第206-207页 |
5.5.2 运作机制 | 第207-211页 |
5.5.3 定点培训机构的认定与考核 | 第211-215页 |
5.5.4 针对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 | 第215-216页 |
5.5.5 实施效果 | 第216-218页 |
5.6 案例比较 | 第218-227页 |
5.6.1 案例共性分析 | 第218-220页 |
5.6.2 案例差异分析 | 第220-222页 |
5.6.3 小结 | 第222-227页 |
6. 我国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准市场机制的经验与挑战 | 第227-266页 |
6.1 我国公共就业培训服务的准市场结构形成 | 第228-235页 |
6.1.1 多元培训机构组成的服务生产方 | 第228-233页 |
6.1.2 纵跨多层级、横跨多部门的政府购买主体 | 第233-234页 |
6.1.3 政府主导的培训定价机制 | 第234-235页 |
6.2 我国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准市场改革的产出分析 | 第235-255页 |
6.2.1 总体效率 | 第235-237页 |
6.2.2 总体效果 | 第237-241页 |
6.2.3 总体质量 | 第241-246页 |
6.2.4 可选择性 | 第246-248页 |
6.2.5 可竞争性 | 第248-250页 |
6.2.6 平等性 | 第250-253页 |
6.2.7 公平性 | 第253-255页 |
6.3 我国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准市场提供面临的主要挑战 | 第255-266页 |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266-27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266-270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270-275页 |
参考文献 | 第275-293页 |
外文文献 | 第275-286页 |
中文文献 | 第286-293页 |
附录1: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定点机构调研问卷 | 第293-297页 |
附录2:被调查机构认为政府购买就业培训服务急需加以改善的意见汇总 | 第297-299页 |
附录3:被调查机构认为提高政府购买就业培训服务绩效的可行建议汇总 | 第299-3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