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8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4-18页 |
1.1.1 地震灾害 | 第15-16页 |
1.1.2 地震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 第16-17页 |
1.1.3 汶川震后恢复重建概述 | 第17页 |
1.1.4 汶川震后重建的意义 | 第17-18页 |
1.2 选题切入点 | 第18-29页 |
1.2.1 选题背景 1:汶川震后恢复重建制度 | 第18-22页 |
1.2.2 选题背景 2:汶川震后恢复重建的复杂性 | 第22-25页 |
1.2.3 选题切入点:城市公共空间 | 第25-26页 |
1.2.4 选题相关因素: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相关条件 | 第26-29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29-4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1.3.2 研究范围 | 第31-39页 |
1.3.3 主要概念解析 | 第39-41页 |
1.3.4 主要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42-45页 |
1.4.1 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研究范畴 | 第42-44页 |
1.4.2 论文研究框架 | 第44-45页 |
1.5 研究意义及论文创新点 | 第45-48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45-46页 |
1.5.2 论文创新点 | 第46-48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48-68页 |
2.1 相关研究 | 第48-49页 |
2.1.1 震后恢复重建相关研究 | 第48-49页 |
2.1.2 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相关研究 | 第49页 |
2.2 灾害社会学视角的震后城市公共空间 | 第49-52页 |
2.2.1 灾害社会学 | 第49-50页 |
2.2.2 震后恢复重建社会时效 | 第50-51页 |
2.2.3 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内涵 | 第51-52页 |
2.2.4 震后社会韧性的城市空间主要表征 | 第52页 |
2.3 城市设计视角的震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 第52-55页 |
2.3.1 城市设计的发展 | 第52-54页 |
2.3.2 城市设计视角的震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 第54-55页 |
2.4 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国内外案例研究 | 第55-67页 |
2.4.1 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国内案例 | 第55-60页 |
2.4.2 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城市公共空间国外案例 | 第60-66页 |
2.4.3 震后恢复重建案例总结 | 第66-6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三章 汶川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属性 | 第68-98页 |
3.1 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 | 第68-77页 |
3.1.1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 第68-71页 |
3.1.2 城市公共空间的涵义 | 第71-72页 |
3.1.3 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性 | 第72-73页 |
3.1.4 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评价 | 第73-76页 |
3.1.5 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方向 | 第76-77页 |
3.2 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特征属性 | 第77-92页 |
3.2.1 震后重建城市公共空间特征属性辨析 | 第77-81页 |
3.2.2 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特征属性相互关系 | 第81-84页 |
3.2.3 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三大特征属性解析 | 第84-92页 |
3.3 汶川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性设计目标 | 第92-97页 |
3.3.1 重点论与两点论——多元属性相适应 | 第92-93页 |
3.3.2 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性设计目标 | 第93-94页 |
3.3.3 多主体、多阶段、多层次的公共空间整体性设计 | 第94-95页 |
3.3.4 分目标与总体目标的协调 | 第95-9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四章 汶川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安全性规划设计 | 第98-140页 |
4.1 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安全性规划方法 | 第98-108页 |
4.1.1 汶川震后恢复重建城市空间的安全性评估 | 第98-101页 |
4.1.2 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安全性规划主要方法 | 第101-108页 |
4.2 震后恢复重建映秀城市公共空间安全性规划设计 | 第108-118页 |
4.2.1 选址安全——原址重建之争 | 第108-111页 |
4.2.2 城市安全——震后映秀城市安全空间重构 | 第111-117页 |
4.2.3 重建后映秀城市公共空间安全性的不确定性 | 第117-118页 |
4.3 震后恢复重建威州城市公共空间安全性规划设计 | 第118-127页 |
4.3.1 选址安全——人地矛盾 | 第118-119页 |
4.3.2 城市安全——从封闭到开放的城市安全空间变革 | 第119-127页 |
4.3.3 重建后威州城市公共空间安全性实效 | 第127页 |
4.4 震后恢复重建水磨城市公共空间安全性规划设计 | 第127-136页 |
4.4.1 选址安全——城市建设用地区域安全与生态容量 | 第128-129页 |
4.4.2 城市安全——巩固城市安全区域为城市扩容准备 | 第129-136页 |
4.4.3 重建后水磨城市公共空间安全性实效 | 第13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36-140页 |
第五章 汶川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纪念性规划设计 | 第140-182页 |
5.1 震后恢复重建公共空间纪念性规划方法 | 第141-150页 |
5.1.1 震后恢复重建城市纪念条件评估 | 第141-147页 |
5.1.2 震后恢复重建纪念性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方法 | 第147-149页 |
5.1.3 建立区域性震后纪念空间体系 | 第149-150页 |
5.2 震后恢复重建映秀城市公共空间纪念性规划设计 | 第150-166页 |
5.2.1 映秀纪念体系规划——大地的纪念 | 第150-155页 |
5.2.2 映秀主要纪念性公共空间场所设计 | 第155-165页 |
5.2.3 震后恢复重建映秀公共空间纪念性实效 | 第165-166页 |
5.3 震后恢复重建威州镇城市公共空间纪念性规划设计 | 第166-174页 |
5.3.1 威州纪念体系规划——地震纪念结合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 第166-168页 |
5.3.2 威州主要纪念性公共空间场所设计 | 第168-174页 |
5.3.3 震后恢复重建威州公共空间纪念性实效 | 第174页 |
5.4 震后恢复重建水磨镇城市公共空间纪念性规划设计 | 第174-178页 |
5.4.1 水磨纪念体系规划——地方文化的传承 | 第174-175页 |
5.4.2 水磨主要纪念性公共空间场所设计 | 第175-178页 |
5.4.3 震后恢复重建水磨公共空间纪念性实效 | 第1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78-182页 |
第六章 汶川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旅游性规划设计 | 第182-220页 |
6.1 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旅游性规划方法 | 第182-186页 |
6.1.1 震后城市旅游资源分析 | 第182-183页 |
6.1.2 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旅游性规划方法 | 第183-186页 |
6.2 震后恢复重建映秀城市公共空间旅游性规划设计 | 第186-200页 |
6.2.1 地震资源化 | 第186-189页 |
6.2.2 地震纪念资源化旅游性城市公共空间 | 第189-199页 |
6.2.3 映秀城市公共空间旅游性实效 | 第199-200页 |
6.3 震后恢复重建威州城市公共空间旅游性规划设计 | 第200-209页 |
6.3.1 震后城市发展战略转变 | 第200-203页 |
6.3.2 塑造活力型旅游性城市公共空间 | 第203-209页 |
6.3.3 威州城市公共空间旅游性实效 | 第209页 |
6.4 震后恢复重建水磨城市公共空间旅游性规划设计 | 第209-217页 |
6.4.1 水磨恢复重建城市发展战略 | 第209-211页 |
6.4.2 地域特色重塑的旅游性城市公共空间 | 第211-216页 |
6.4.3 水磨城市公共空间旅游性实效 | 第216-21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217-220页 |
第七章 汶川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整体性设计方法 | 第220-270页 |
7.1 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性设计原则 | 第221-232页 |
7.1.1 整体观 | 第221-224页 |
7.1.2 可持续发展观 | 第224-226页 |
7.1.3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 第226-232页 |
7.2 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整体性设计策略 | 第232-252页 |
7.2.1 安全性、纪念性和旅游性功能复合的设计策略 | 第232-236页 |
7.2.2 形态一体化的设计策略 | 第236-240页 |
7.2.3 地域性、时代性与文化性相融合的设计策略 | 第240-245页 |
7.2.4 汶川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整体性设计实效考查 | 第245-252页 |
7.3 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支撑体系 | 第252-269页 |
7.3.1 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制度安排 | 第252-255页 |
7.3.2 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管理创新 | 第255-257页 |
7.3.3 震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案评审回顾——以映秀为例 | 第257-262页 |
7.3.4 以项目实施为基本途径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 | 第262-263页 |
7.3.5 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实效评价 | 第263-269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269-270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270-278页 |
主要结论 | 第270-275页 |
结论一:汶川震后恢复重建的特殊性 | 第270-271页 |
结论二:城市公共空间于汶川震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性 | 第271页 |
结论三: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的三大特征属性 | 第271-272页 |
结论四:三个不同类别典型案例研究体现了因灾定策、因地制宜的特征 | 第272-273页 |
结论五:震后恢复重建城市公共空间整体性设计方法 | 第273-274页 |
结论六:汶川震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制度创新 | 第274-275页 |
反思与展望 | 第275-278页 |
反思 | 第275-276页 |
展望 | 第276-277页 |
论文不足 | 第277-278页 |
参考文献 | 第278-287页 |
附录 | 第287-301页 |
附录一:震区建筑调研原则与内容 | 第287-290页 |
附录二:纪念体系调查及访谈表 | 第290-292页 |
附录三:地震遗址调查表 | 第292-298页 |
附录四:汶川县威州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总结问卷调查 | 第298-30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301-302页 |
致谢 | 第302-303页 |
附件 | 第3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