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理论论文--汽车动力学及汽车力学论文

基于试验设计的车身非光滑表面气动减阻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4-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7页
        1.1.2 研究意义第17页
    1.2 非光滑表面减阻的研究现状第17-20页
        1.2.1 非光滑表面减阻国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2 非光滑表面减阻国内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2章 本文的研究基础第22-36页
    2.1 非光滑的概念第22页
    2.2 非光滑表面的物理模型选择原则第22-26页
        2.2.1 非光滑表面形态的选择原则第22-23页
        2.2.2 非光滑结构的排列选择原则第23页
        2.2.3 非光滑结构的尺寸设计原则第23-26页
            2.2.3.1 边界层理论第23-25页
            2.2.3.2 壁面区的湍流猝发现象第25页
            2.2.3.3 非光滑单元体的尺寸估算第25-26页
    2.3 非光滑结构的位置布置原则第26页
    2.4 数值仿真的物理模型选择原则第26-29页
    2.5 二维数值模拟第29-35页
        2.5.1 二维非光滑台阶模型第30页
        2.5.2 计算条件第30-31页
        2.5.3 试验方案设计第31页
        2.5.4 结果与分析第31-35页
            2.5.4.1 实验数据分析第31-33页
            2.5.4.2 减阻方案的初步分析第33-35页
    2.6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MIRA 模型仿生非光滑表面的气动特性研究第36-56页
    3.1 车身非光滑表面减阻方案设计第36-39页
        3.1.1 试验因素及水平的选取第37页
        3.1.2 选取正交表并编制试验方案第37-39页
    3.2 试验方案模拟的建立第39-43页
        3.2.1 几何模型的分区第39-40页
        3.2.2 计算域第40页
        3.2.3 网格策略第40-43页
        3.2.4 边界条件第43页
    3.3 数值方案的验证第43页
    3.4 试验方案的评价第43-44页
    3.5 试验结果统计与分析第44-53页
        3.5.1 影响主次因素分析第45-47页
        3.5.2 各因素最优水平分析第47-48页
        3.5.3 单试验因素效应分析第48-53页
            3.5.3.1 非光滑单元体的布置位置对减阻特性的影响第48-49页
            3.5.3.2 非光滑单元体的形态对减阻特性的影响第49-50页
            3.5.3.3 非光滑单元体尺寸对减阻特性的影响第50-52页
            3.5.3.4 非光滑单元体间距对减阻特性的影响第52-53页
    3.6 本章小结第53-56页
第4章 非光滑形态对汽车流场影响及减阻机理分析第56-92页
    4.1 旋成体式非光滑单元体对流场影响及减阻机理分析第56-72页
        4.1.1 凹坑形单元体形成的非光滑表面第57-65页
            4.1.1.1 凹坑形单元体对阻力的影响第57-60页
            4.1.1.2 凹坑形单元体对汽车尾部流场的影响第60-62页
            4.1.1.3 凹坑形单元体减阻机理分析第62-65页
        4.1.2 凸包形单元体形成的非光滑表面第65-72页
            4.1.2.1 凸包形单元体对阻力的影响第65-68页
            4.1.2.2 凸包形单元体对汽车尾部流场的影响第68-70页
            4.1.2.3 凸包形单元体减阻机理分析第70-72页
    4.2 拉伸式非光滑单元体对流场影响及减阻机理分析第72-91页
        4.2.1 棱纹形单元体形成的非光滑表面第72-79页
            4.2.1.1 棱纹形单元体对阻力的影响第72-75页
            4.2.1.2 棱纹形单元体对汽车尾部流场的影响第75-76页
            4.2.1.3 棱纹形单元体减阻机理分析第76-79页
        4.2.2 沟槽 A 形单元体形成的非光滑表面第79-85页
            4.2.2.1 沟槽 A 形单元体对阻力的影响第79-82页
            4.2.2.2 沟槽 A 形单元体对汽车尾部气流的影响第82-83页
            4.2.2.3 沟槽 A 形单元体减阻机理分析第83-85页
        4.2.3 沟槽 B 形单元体形成的非光滑表面第85-91页
            4.2.3.1 沟槽 B 形单元体对阻力的影响第85-88页
            4.2.3.2 沟槽 B 形单元体对汽车尾部气流的影响第88-89页
            4.2.3.3 沟槽 B 形单元体减阻机理分析第89-91页
    4.3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5章 非光滑单元体减阻方案的进一步优化第92-98页
    5.1 小范围正交试验方案第92页
    5.2 试验方案结果统计与分析第92-94页
    5.3 位置组合对流场的影响分析第94-97页
        5.3.1 位置组合对尾部流场的影响第94-95页
        5.3.2 位置组合对压力分布的影响第95-96页
        5.3.3 位置组合对涡结构的影响第96-97页
    5.4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98-100页
    6.1 全文总结第98-99页
    6.2 本文展望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4页
作者简介第104-106页
致谢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防雷达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T淋巴细胞γ-H2AX微流控芯片免疫染色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