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空间辐射 | 第9-10页 |
1.1.2 微重力 | 第10-11页 |
1.2 辐射损伤及其生物标志物 | 第11-12页 |
1.2.1 辐射损伤 | 第11-12页 |
1.2.2 辐射损伤生物标志物 | 第12页 |
1.3 组蛋白及γ-H2AX简介 | 第12-15页 |
1.3.1 H2A组蛋白家族 | 第12-13页 |
1.3.2 γ-H2AX | 第13页 |
1.3.3 γ-H2AX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3-15页 |
1.4 微流控技术 | 第15-18页 |
1.4.1 压力驱动技术 | 第16页 |
1.4.2 电驱动技术 | 第16-17页 |
1.4.3 免疫磁珠驱动技术 | 第17-18页 |
1.5 人CD4~+T淋巴细胞 | 第18-19页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3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20页 |
2.3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1-33页 |
2.4.1 CD4细胞培养 | 第21页 |
2.4.2 CD4细胞复苏 | 第21页 |
2.4.3 CD4细胞冻存 | 第21-22页 |
2.4.4 CD4细胞传代 | 第22页 |
2.4.5 UVC辐射处理 | 第22-23页 |
2.4.6 PMMA芯片的加工方法 | 第23页 |
2.4.7 磁珠与CD4细胞结合 | 第23-25页 |
2.4.8 CD4细胞γ-H2AX免疫荧光标记方法 | 第25页 |
2.4.9 芯片外细胞-磁珠γ-H2AX免疫荧光标记方法 | 第25-26页 |
2.4.10 芯片上细胞-磁珠γ-H2AX免疫荧光标记原理 | 第26-27页 |
2.4.11 以磁珠为载体的微流控芯片反应池数量的确定方法 | 第27-29页 |
2.4.12 以磁珠为载体的微流控芯片上样量的分析 | 第29-30页 |
2.4.13 微流控芯片结构优化 | 第30-33页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3-45页 |
3.1 分析在芯片上能有效结合细胞的磁珠大小和比例 | 第33-34页 |
3.2 磁珠对γ-H2AX相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34-37页 |
3.2.1 小磁珠与细胞结合对UVC诱导γ-H2AX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35页 |
3.2.2 中磁珠与细胞结合对UVC诱导γ-H2AX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3 大磁珠与细胞结合对UVC诱导γ-H2AX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 芯片上γ-H2AX免疫荧光标记反应池数量的优化 | 第37-40页 |
3.4 芯片上γ-H2AX免疫荧光标记上样量的确定 | 第40-41页 |
3.5 应用方形反应池芯片的γ-H2AX相对荧光标记和辐射剂量关系 | 第41-42页 |
3.6 应用椭圆形反应池芯片的γ-H2AX相对荧光强度与辐照剂量关系 | 第42-43页 |
3.7 方形和椭圆形反应池芯片设计对γ-H2AX荧光标记的特异性影响 | 第43-44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