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部分 研究问题及研究设计 | 第8-26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8-10页 |
一、个人兴趣 | 第8页 |
二、我国混龄教育的现状 | 第8-10页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一、混龄班 | 第10页 |
二、混龄教育 | 第10页 |
三、混龄教育过程 | 第10页 |
四、年长幼儿和年幼幼儿 | 第10-11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一、国外混龄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11-16页 |
二、国内混龄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16-23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23-24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24页 |
五、研究设计 | 第24-26页 |
(一) 研究问题 | 第2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第二部分 现场之内:A混龄班教育过程的呈现 | 第26-47页 |
第一节 A混龄班所处的背景介绍 | 第26-28页 |
一、混龄教育从何而来 | 第26-27页 |
二、A混龄班所在幼儿园的概况 | 第27-28页 |
(一) 某幼儿园概况简介 | 第27页 |
(二) A混龄班开办的原因 | 第27-28页 |
第二节 A混龄班的概况和半天教育过程详录 | 第28-32页 |
一、A混龄班概况简介 | 第28-29页 |
二、A混龄班半日活动详录 | 第29-32页 |
第三节 A混龄班教育过程的特点 | 第32-40页 |
一、物质环境创设:受异龄影响 | 第32-34页 |
二、活动组织:灵活混龄,适当分龄 | 第34-35页 |
三、组合形式:多种多样 | 第35-37页 |
四、同伴互动:异龄互动与同龄互动并存 | 第37-39页 |
五、集体教学活动:设计的层次性与针对性 | 第39-40页 |
第四节 A混龄班教育过程的困难与原因分析 | 第40-47页 |
一、A混龄班教育过程中教师遇到的困难 | 第40-42页 |
二、原因分析 | 第42-47页 |
第三部分 现场之外:考察再进行 | 第47-56页 |
第一节 纵向考察:A混龄班教育过程的"演变历史" | 第47-52页 |
一、2002年:主题为主、混龄分龄结合 | 第47-48页 |
二、2005年:分领域、分龄为主 | 第48-50页 |
三、2010年:分领域、混龄为主 | 第50-51页 |
四、A混龄班教育实施过程8年来的发展脉络小结:曲折之路 | 第51-52页 |
第二节 横向考察:美国混龄教育是否存在类似的困惑? | 第52-56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56-63页 |
讨论一: 混龄班中,集体教学活动是否有必要? | 第56-59页 |
讨论二: "你是小班的妹妹,你不会玩的"——在混龄班中教师强调幼儿年龄段是否合适? | 第59-61页 |
讨论三: 强强为什么哭了?——混龄班中,教师鼓励"大带小"是否合适? | 第61-63页 |
第五部分 研究的收获与反思 | 第63-66页 |
一、我的收获:从走近到走进混龄教育 | 第63-64页 |
二、我的反思:研究设计应量力而为 | 第64-66页 |
附录: A混龄班教师访谈提纲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后记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