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9页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5 语料来源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述评和理论基础 | 第19-35页 |
2.1 相关研究述评 | 第19-26页 |
2.1.1 差比范畴研究 | 第19-21页 |
2.1.2 差比结构研究 | 第21-23页 |
2.1.3 副词研究 | 第23-25页 |
2.1.4 标记研究 | 第25-2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6-35页 |
2.2.1 范畴论和去范畴化理论 | 第26-28页 |
2.2.2 认知语法 | 第28-30页 |
2.2.3 构式语法 | 第30-32页 |
2.2.4 会话含义理论及相关语用原则 | 第32-33页 |
2.2.5 关联理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无基准差比式结构义解析 | 第35-56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研究范式 | 第35-36页 |
3.3 无基准差比式的构式义 | 第36-40页 |
3.4 无基准差比式的理据性 | 第40-41页 |
3.5 无基准差比式的语义类别 | 第41-54页 |
3.5.1 实际定点 | 第42-45页 |
3.5.2 象似定点 | 第45-49页 |
3.5.3 实际位移 | 第49-51页 |
3.5.4 象似位移 | 第51-54页 |
3.6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无基准差比式功能及准入参数 | 第56-93页 |
4.1 引言 | 第56-57页 |
4.2 “最”类无基准差比式功能及准入参数研究 | 第57-61页 |
4.2.1 “最R”的功能分布统计分析 | 第57-59页 |
4.2.2 “最R”准入语类限制 | 第59-61页 |
4.3 “比较”类无基准差比式功能及准入参数研究 | 第61-68页 |
4.3.1 “比较R”的功能分布统计分析 | 第61-64页 |
4.3.2 “比较R”准入语类限制 | 第64-68页 |
4.4 “更”类无基准差比式功能及准入参数研究 | 第68-74页 |
4.4.1 “更R”的功能分布统计分析 | 第68-72页 |
4.4.2 “更R”准入语类限制 | 第72-74页 |
4.5 “越”类无基准差比式功能及准入参数研究 | 第74-84页 |
4.5.1 “越来越R”的功能分布统计分析 | 第74-76页 |
4.5.2 “越来越R”准入语类限制 | 第76-80页 |
4.5.3 “越……越……”的功能分布统计分析 | 第80-82页 |
4.5.4 “越……越……”准入语类限制 | 第82-84页 |
4.6 “Adj.+比较差值”类无基准差比式功能及准入参数研究 | 第84-89页 |
4.6.1 “Adj.+比较差值”的功能分布统计分析 | 第84-87页 |
4.6.2 “Adj.+比较差值”准入Adj.类别限制 | 第87页 |
4.6.3 “Adj.+一点儿(表要求)”的功能分布统计分析 | 第87-88页 |
4.6.4 “Adj.+一点儿(表要求)”准入Adj.类别限制 | 第88-89页 |
4.7 小结 | 第89-93页 |
第五章 无基准差比式的产生机制和使用动因 | 第93-115页 |
5.1 引言 | 第93-94页 |
5.2 完型认知的力量 | 第94-99页 |
5.2.1 相似——无基准差比式可以被理解的认知奥秘 | 第94-95页 |
5.2.2 邻接——无基准差比式需要被使用的认知奥秘 | 第95-97页 |
5.2.3 凸显——无基准差比式能够被青睐的认知奥秘 | 第97-99页 |
5.3 构式的力量 | 第99-100页 |
5.4 无基准差比式比较框架视窗启闭状态 | 第100-105页 |
5.5 无基准差比式的语用优势 | 第105-112页 |
5.5.1 关联基础 | 第105-107页 |
5.5.2 符合信息原则(Information principal) | 第107-108页 |
5.5.3 符合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al) | 第108-110页 |
5.5.4 符合语篇连贯要求 | 第110-111页 |
5.5.5 实现语篇修辞意图 | 第111-112页 |
5.6 小结 | 第112-115页 |
第六章 无基准差比式的焦点 | 第115-136页 |
6.1 引言 | 第115-117页 |
6.2 无基准差比式焦点类型及论证 | 第117-125页 |
6.2.1 无基准差比式的焦点类型 | 第117-123页 |
6.2.2 无基准差比式对比焦点类型论证 | 第123-125页 |
6.3 焦点敏感算子和辖域问题 | 第125-128页 |
6.3.1 词语类焦点敏感算子的辖域 | 第125-126页 |
6.3.2 结构类焦点敏感算子的辖域 | 第126-127页 |
6.3.3 话语标记的辖域 | 第127-128页 |
6.4 无基准差比式的预设情况 | 第128-131页 |
6.5 无基准差比式的聚焦特性 | 第131-134页 |
6.6 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七章 无基准差比式的否定 | 第136-172页 |
7.1 引言 | 第136页 |
7.2 问题提出 | 第136-138页 |
7.3 无基准差比式与“不”和“没”的共现分布 | 第138-146页 |
7.4 无基准差比式否定表达特点解析 | 第146-152页 |
7.5 无基准差比式否定表达语类准入限制 | 第152-170页 |
7.5.1 “更没/没有(副词)”、“更不”后接语类准入限制 | 第153-157页 |
7.5.2 “最不”后接语类准入限制 | 第157-160页 |
7.5.3 “越来越不”后接语类准入限制 | 第160-162页 |
7.5.4 “越……越不”后接语类准入限制 | 第162-165页 |
7.5.5 “比较不”后接语类准入限制及可接受条件 | 第165-170页 |
7.6 小结 | 第170-172页 |
第八章 无基准差比式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 第172-198页 |
8.1 引言 | 第172页 |
8.2 语言的主观性 | 第172-173页 |
8.3 无基准差比式的主观性和量的表达 | 第173-177页 |
8.4 无基准差比式的视角表达 | 第177-181页 |
8.5 无基准差比式的情感表达 | 第181-188页 |
8.6 无基准差比式的认识表达 | 第188-193页 |
8.7 “最”类、“比较”类无基准差比式产生的主观化过程 | 第193-197页 |
8.8 小结 | 第197-198页 |
第九章 无基准差比式与“了”的共现 | 第198-209页 |
9.1 引言 | 第198-199页 |
9.2 句尾“了”与“更”类无基准差比式的共现 | 第199-201页 |
9.3 句尾“了”与“越”两类无基准差比式的共现 | 第201-203页 |
9.4 句尾“了”与“最”类、“比较”类无基准差比式的共现 | 第203-204页 |
9.5 “了”与“Adj.+比较结果(非要求)”类无基准差比式的共现 | 第204-206页 |
9.6 历时化和有界化的过程 | 第206-207页 |
9.7 小结 | 第207-209页 |
第十章 结语 | 第209-217页 |
参考文献 | 第217-234页 |
后记 | 第234-2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