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7-18页 |
1 生活满意度 | 第7-9页 |
1.1 生活满意度的概念 | 第7页 |
1.2 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 第7-9页 |
1.2.1 不同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差异 | 第7-8页 |
1.2.2 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 第8页 |
1.2.3 生活满意度的发展 | 第8-9页 |
2 应对方式 | 第9-14页 |
2.1 应对方式的概念 | 第9-10页 |
2.2 应对方式的分类 | 第10-11页 |
2.2.1 国外对应对方式的分类 | 第10页 |
2.2.2 国内对应对方式的分类 | 第10-11页 |
2.3 应对方式的测量 | 第11-12页 |
2.3.1 国外的应对方式测量问卷 | 第11页 |
2.3.2 国内的应对方式测量问卷 | 第11-12页 |
2.4 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2.4.1 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2.4.2 应对方式的发展研究 | 第13-14页 |
3 生活满意度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 第14页 |
4 潜变量增长模型 | 第14-18页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 第18-20页 |
1 问题提出 | 第18页 |
2 研究假设 | 第18-19页 |
3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3.1 理论意义 | 第19页 |
3.2 实践意义 | 第19-20页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第20-41页 |
研究一 应对方式自评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第20-28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2.1 被试 | 第20-21页 |
2.2 工具 | 第21-22页 |
2.2.1 应对方式自评量表 | 第21页 |
2.2.2 效标工具 | 第21-22页 |
2.3 数据整理 | 第22页 |
3 结果 | 第22-26页 |
3.1. 结构效度分析 | 第22-25页 |
3.2 效标关联效度 | 第25-26页 |
3.3 项目分析 | 第26页 |
3.4 信度分析 | 第26页 |
4 讨论 | 第26-28页 |
研究二 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与应对方式的发展趋势及关系 | 第28-41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2.1 被试 | 第28-29页 |
2.2 工具 | 第29页 |
2.2.1 生活满意度量表 | 第29页 |
2.2.2 应对方式自评量表 | 第29页 |
2.3 程序 | 第29-30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30页 |
3 结果 | 第30-36页 |
3.1 描述统计及相关系数矩阵 | 第30页 |
3.2 生活满意度的变化趋势:无条件模型 | 第30-31页 |
3.3 应对方式的变化趋势:无条件模型 | 第31-33页 |
3.3.1 问题定向应对方式的发展趋势 | 第32页 |
3.3.2 情绪定向应对方式的发展趋势 | 第32-33页 |
3.4 生活满意度与应对方式发展之间的关系 | 第33-36页 |
3.4.1 生活满意度与问题定向应对方式 | 第34-35页 |
3.4.2 生活满意度与情绪定向应对方式 | 第35-36页 |
4 讨论 | 第36-40页 |
4.1 初中生活满意度的发展趋势 | 第36-37页 |
4.2 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发展趋势 | 第37-38页 |
4.2.1 问题定向应对方式的发展趋势 | 第37-38页 |
4.2.2 情绪定向应对方式的发展趋势 | 第38页 |
4.3 初中生生活满意度与应对方式发展的关系 | 第38-40页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0-41页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附录 | 第47-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附件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