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1 甘薯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1.1 甘薯简介 | 第12页 |
1.1.2 甘薯的营养成分 | 第12-13页 |
1.1.3 甘薯的保健功能 | 第13-14页 |
1.1.4 甘薯的食品加工产品 | 第14-15页 |
1.2 麦芽概述 | 第15页 |
1.3 白酒的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1.3.1 白酒概述 | 第15页 |
1.3.2 白酒香型 | 第15-16页 |
1.3.3 白酒主要风味物质的来源 | 第16-18页 |
1.3.4 香气物质分析的主要方法及其应用 | 第18-19页 |
1.3.5 白酒中高级醇和甲醇的控制 | 第19-22页 |
1.3.6 白酒的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1.4.1 选题依据 | 第23-2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不同地区甘薯的酿酒特性及发酵酒风味物质分析 | 第26-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2.1.2 试验试剂 | 第26-27页 |
2.1.3 仪器与设备 | 第27页 |
2.1.4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2.1.5 分析测定方法 | 第28-30页 |
2.1.6 数据分析处理 | 第3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2.2.1 不同地区甘薯原料的基本成分分析 | 第30-31页 |
2.2.2 不同地区甘薯酒的品质分析 | 第31页 |
2.2.3 不同地区甘薯酒中风味物质的分析 | 第31-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甘薯淀粉液化及糖化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38-5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2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3.1.2 试验试剂 | 第38-39页 |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9页 |
3.1.4 试验方法 | 第39-41页 |
3.1.5 分析测定方法 | 第41-42页 |
3.1.6 数据分析处理 | 第4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3.2.1 甘薯液化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42-45页 |
3.2.2 甘薯糖化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45-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甘薯烧酒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50-6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4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50页 |
4.1.2 试验试剂 | 第50-51页 |
4.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1页 |
4.1.4 试验方法 | 第51-53页 |
4.1.5 分析测定方法 | 第53-54页 |
4.1.6 数据分析处理 | 第5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6页 |
4.2.1 甘薯烧酒发酵方式的确定 | 第54-55页 |
4.2.2 不同酵母对甘薯酒的影响 | 第55-56页 |
4.2.3 甘薯烧酒发酵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56-59页 |
4.2.4 响应面优化甘薯烧酒发酵工艺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9-64页 |
4.2.5 甘薯烧酒发酵过程中基本成分的含量变化情况 | 第64-6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甘薯烧酒蒸馏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68-8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3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68页 |
5.1.2 试验试剂 | 第68-69页 |
5.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69页 |
5.1.4 试验方法 | 第69-71页 |
5.1.5 分析测定方法 | 第71-73页 |
5.1.6 数据分析处理 | 第73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3-81页 |
5.2.1 一次蒸馏方式的确定 | 第73-77页 |
5.2.2 二次蒸馏最优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77-81页 |
5.2.3 甘薯烧酒的质量指标 | 第8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2-83页 |
6.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2页 |
附录 | 第92-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