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苏南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绪论第10-20页
 一、研究缘起第10-13页
 二、研究内容第13-14页
 三、研究方法第14-15页
 四、理论基础第15-16页
 五、文献综述第16-20页
第一章 苏南农村初中的特点第20-25页
 第一节 苏南农村的界定第20-21页
 第二节 苏南农村生活环境的特点第21-22页
 第三节 苏南农村初中特点第22-24页
  一、优势生源流失第22-23页
  二、教师队伍复杂,不稳定第23页
  三、苏南农村学生特点第23-24页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二章 苏南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第25-40页
 第一节 苏南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的现状第25-31页
  一、教师写作教学形式化,过场化第25-26页
  二、学生写作“任务型”,作文质量整体低下第26-28页
  三、写作教材零散,系统性不强第28-29页
  四、课堂写作教学无序,随意性大第29-31页
 第二节 苏南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问题分析第31-39页
  一、教师观念陈旧,缺乏主动性第31-33页
  二、学生害怕作文,写作习惯不良第33-35页
  三、写作教材以阅读教材为中心第35-36页
  四、课堂写作无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第36-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写作教学教师篇:摆脱思维僵势,大胆变革创新第40-48页
 第一节 教师更新观念,树立“写作本位”意识第40-43页
  一、“写作本位”的提出第40-41页
  二、“写作本位”的意义、作用第41-42页
  三、“写作本位”的具体做法第42-43页
 第二节 教师摒弃惰性,积极发挥主动性第43-44页
  一、研读新课标,学习先进写作教学理念第43-44页
  二、研读教材写作内容,内化为系统知识第44页
 第三节 走出“闭关自守”,寻求多方支持第44-47页
  一、在课程上争取合理安排第45页
  二、与社会协议,消除“垃圾文化”的影响第45-46页
  三、与家长沟通,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第46页
  四、与学校合作,建立书香校园第46页
  五、与城市学校接轨,学习先进经验第46-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写作教学研究学生篇:消除惧怕心理,培养良好写作习惯第48-55页
 第一节 从“心”开始,点燃写作激情第48-50页
  一、进行自我反省教育,关注内心体验第48-49页
  二、宣讲地域名人,激发自豪感、归属感第49页
  三、艺术的表扬,适度的目标,维护心理动力第49页
  四、增强自我效能感,克服写作任务式观念第49-50页
 第二节 消除学生畏惧心理,让写作成为常态第50-54页
  一、从“人”出发,挖掘学生的良好个性第51页
  二、从“思”开始,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思维第51-52页
  三、从“趣”入手,提高写作动机第52-53页
  四、以“写”为主线,让写作常态化第53-54页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写作教学研究教材篇:重组课内教材,开发课外资源第55-64页
 第一节 重组课内教材第55-59页
  一、以“写作教学为主线,贯穿阅读教学”教学模式之构思第55-56页
  二、以“写作教学为主线,贯穿阅读教学”教学模式之实践第56-59页
 第二节 开发课外资源第59-63页
  一、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写作素材第60-61页
  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资源第61-63页
  三、利用网络资源第63页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六章 写作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篇:注重技巧,打造素色作文第64-76页
 第一节 以写带说,敲开写作之门第64-67页
  一、有说、敢说、会说、乐说第64-65页
  二、有辩、敢辩、会辩、乐辩第65-66页
  三、开展口头作文比赛第66-67页
  四、化说为写,把说的写出来第67页
 第二节 真情实感,打造素色作文第67-68页
  一、素色作文的界定第67页
  二、素色作文的初步教学实施第67-68页
  三、素色作文的评价第68页
 第三节 模仿与创造第68-70页
  一、模仿第69页
  二、创造第69-70页
 第四节 入眼,顺口,悦耳,舒心第70-74页
  一、入眼第70-71页
  二、顺口第71-72页
  三、悦耳第72-73页
  四、自我是否用心第73-74页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结语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附录第80-87页
 附录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情况调查问卷表(学生)第80-82页
 附录二: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情况调查问卷表(教师讨论稿)第82-87页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第87-88页
后记第88-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研究
下一篇:论当代语文教学流派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