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知悉谓词句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9-18页 |
| 0.1 选题理由及意义 | 第9-10页 |
| 0.1.1 选题理由 | 第9页 |
| 0.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0.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0.2.1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 0.2.2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0.3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0.3.1 理论基础 | 第10-11页 |
| 0.3.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0.4 语料来源 | 第11页 |
| 0.5 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 0.5.1 关于知悉谓词的研究 | 第11-15页 |
| 0.5.2 关于知悉谓词句的研究 | 第15-18页 |
| 第一章 知悉谓词句的界定 | 第18-24页 |
| 1.1 知悉谓词的界定及分类 | 第18-22页 |
| 1.1.1 知悉谓词的界定 | 第18-19页 |
| 1.1.2 知悉谓词的分类 | 第19-21页 |
| 1.1.3 本文选取的知悉谓词 | 第21-22页 |
| 1.2 知悉谓词句的界定 | 第22-23页 |
| 1.2.1 命题态度谓词句的界定 | 第22-23页 |
| 1.2.2 知悉谓词句的界定 | 第23页 |
| 1.3 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知悉谓词句的语义特点 | 第24-40页 |
| 2.1 知悉谓词句的主体特征 | 第24-27页 |
| 2.1.1 受话人 | 第24-25页 |
| 2.1.2 说话人 | 第25-26页 |
| 2.1.3 知悉态度主体 | 第26页 |
| 2.1.4 述谓性主体 | 第26-27页 |
| 2.2 知悉谓词的语义特点 | 第27-31页 |
| 2.2.1 叙实性 | 第27-29页 |
| 2.2.2 稳定性 | 第29页 |
| 2.2.3 共有性 | 第29-30页 |
| 2.2.4 传递性 | 第30页 |
| 2.2.5 联结性 | 第30-31页 |
| 2.3 从属命题的特点和类型 | 第31-39页 |
| 2.3.1 从属命题的特点 | 第31-34页 |
| 2.3.2 从属命题的类型 | 第34-39页 |
| 2.4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知悉谓词句的句法特点 | 第40-55页 |
| 3.1 否定特点 | 第40-47页 |
| 3.1.1 否定的对象 | 第40-42页 |
| 3.1.2 否定的形式 | 第42-45页 |
| 3.1.3 否定态度的归属 | 第45-47页 |
| 3.2 疑问特点 | 第47-49页 |
| 3.3 倒装特点 | 第49-51页 |
| 3.4 重叠特点 | 第51-53页 |
| 3.5 小结 | 第53-55页 |
| 第四章 知悉谓词句的主观意义 | 第55-69页 |
| 4.1 命题态度与情态 | 第55-56页 |
| 4.2 知悉谓词句的命题态度 | 第56-61页 |
| 4.2.1 确信型 | 第57页 |
| 4.2.2 认同型 | 第57-58页 |
| 4.2.3 推导型 | 第58-59页 |
| 4.2.4 预测型 | 第59-60页 |
| 4.2.5 评价型 | 第60-61页 |
| 4.3 知悉谓词句的情态 | 第61-68页 |
| 4.3.1 知悉谓词句的情态标记词 | 第61-64页 |
| 4.3.2 知悉谓词句的情态类型 | 第64-68页 |
| 4.4 小结 | 第68-69页 |
| 结语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