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高中生情绪调节策略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人格特质的中介效应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1 引言第9-11页
    1.1 研究意义第9-11页
        1.1.1 理论意义第9-10页
        1.1.2 实践意义第10-11页
2 文献综述第11-21页
    2.1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综述第11-14页
        2.1.1 亲社会行为的定义第11-12页
        2.1.2 亲社会行为的测量第12页
        2.1.3 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及研究趋势第12-13页
        2.1.4 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第13-14页
    2.2 人格特质的研究综述第14-16页
        2.2.1 人格特质的定义第14-15页
        2.2.2 人格的测量第15-16页
        2.2.3 人格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第16页
    2.3 情绪调节的研究综述第16-20页
        2.3.1 情绪调节的定义第16-18页
        2.3.2 情绪调节的测量第18-19页
        2.3.3 情绪调节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第19-20页
    2.4 问题提出第20页
    2.5 研究目的第20-21页
3 研究方法第21-24页
    3.1 研究对象第21页
    3.2 研究工具第21-23页
    3.3 施测程序第23-24页
4 研究结果第24-51页
    4.1 高中生亲社会行为的特点第24-29页
        4.1.1 高中生亲社会行为的总体特征第24页
        4.1.2 高中生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第24-25页
        4.1.3 高中生亲社会行为的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差异第25页
        4.1.4 高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学校差异第25-27页
        4.1.5 高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年级差异第27-28页
        4.1.6 高中生亲社会行为的生源地差异第28-29页
    4.2 高中生情绪调节的特点第29-32页
        4.2.1 高中生情绪调节策略的总体特点第29页
        4.2.2 情绪调节策略的性别差异第29-30页
        4.2.3 情绪调节策略的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差异第30页
        4.2.4 情绪调节策略的学校差异第30-31页
        4.2.5 情绪调节策略的年级差异第31页
        4.2.6 情绪调节策略的生源地差异第31-32页
    4.3 高中生人格特质的特点第32-36页
        4.3.1 高中生人格特质的总体特点第32页
        4.3.2 高中生人格特质的性别差异第32-33页
        4.3.3 高中生人格特质的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差异第33-34页
        4.3.4 高中生人格特质的学校差异第34页
        4.3.5 高中生人格特质的年级差异第34-35页
        4.3.6 高中生人格特质的生源地差异第35-36页
    4.4 情绪调节、人格特质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第36-51页
        4.4.1 情绪调节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第36-38页
        4.4.2 人格特质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第38-40页
        4.4.3 人格特质在情绪调节策略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第40-51页
5 讨论第51-58页
    5.1 高中生亲社会行为的特点第51-54页
    5.2 高中生情绪调节的特点第54页
    5.3 高中生人格特质的特点第54-55页
    5.4 情绪调节、人格特质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第55-58页
        5.4.1 情绪调节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第55页
        5.4.2 人格特质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第55-56页
        5.4.3 情绪调节与人格特质各维度的相关分析第56页
        5.4.4 人格特质在情绪调节策略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第56-58页
6 总结第58-63页
    6.1 结论第58-59页
    6.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59-60页
    6.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第60页
    6.4 本研究的展望第60-61页
    6.5 教育建议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附录第66-72页
致谢第72-7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影视资源在高中艺术生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下一篇:高中语文诗歌教学“问题导学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