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15页 |
| 1 相关概念的界定、理论基础及工作方法 | 第15-21页 |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1.1.1 精神生活 | 第15页 |
| 1.1.2 小组工作 | 第15页 |
| 1.1.3 敬老院 | 第15-16页 |
| 1.2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 1.2.1 需求理论 | 第16-17页 |
| 1.2.2 社会支持理论 | 第17页 |
| 1.2.3 活动理论 | 第17-18页 |
| 1.3 小组工作方法 | 第18-21页 |
| 1.3.1 小组工作目标 | 第18-19页 |
| 1.3.2 小组工作内含 | 第19页 |
| 1.3.3 小组工作的具体方法 | 第19-21页 |
| 2 农村敬老院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现状、表现及成因分析 | 第21-28页 |
| 2.1 农村敬老院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现状 | 第21-25页 |
| 2.1.1 农村敬老院老年人精神生活现状调查 | 第21页 |
| 2.1.2 农村敬老院老年人精神生活数据分析 | 第21-25页 |
| 2.2 农村敬老院中老年人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 2.2.1 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受重视 | 第25-26页 |
| 2.2.2 老人生活中的娱乐活动较少 | 第26页 |
| 2.2.3 工作人员缺乏提升老人精神生活水平的能力 | 第26页 |
| 2.3 农村敬老院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26-28页 |
| 2.3.1 农村资源缺乏 | 第26-27页 |
| 2.3.2 缺乏专业社工人才 | 第27页 |
| 2.3.3 农村老人的精神生活不受重视 | 第27-28页 |
| 3 小组工作改善k敬老院老年人精神生活缺失的实施过程 | 第28-51页 |
| 3.1 接案 | 第28-29页 |
| 3.1.1 接案原因 | 第28页 |
| 3.1.2 接案途径 | 第28-29页 |
| 3.2 预估 | 第29-30页 |
| 3.2.1 案主问题分析 | 第29-30页 |
| 3.2.2 服务方法 | 第30页 |
| 3.3 计划 | 第30-31页 |
| 3.3.1 目标 | 第30页 |
| 3.3.2 具体计划 | 第30-31页 |
| 3.4 介入 | 第31-45页 |
| 3.4.1 小组活动记录 | 第31-32页 |
| 3.4.2 小组开展过程 | 第32-45页 |
| 3.5 评估 | 第45-50页 |
| 3.5.1 专业关系建立阶段评估 | 第46页 |
| 3.5.2 小组工作目标及目标实施评估 | 第46-48页 |
| 3.5.3 小组介入结果评估 | 第48-50页 |
| 3.6 结案 | 第50-51页 |
| 3.6.1 案主改变情况 | 第50页 |
| 3.6.2 小组目标达成情况 | 第50-51页 |
| 4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51-53页 |
| 4.1 结论 | 第51页 |
| 4.2 政策建议 | 第51-53页 |
| 4.2.1 整合多方资源开展工作 | 第51-52页 |
| 4.2.2 建立专业化的社工人才队伍 | 第52页 |
| 4.2.3 促进小组工作本土化发展 | 第52-53页 |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附录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