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概念界定的研究 | 第12-13页 |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的研究 | 第13页 |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特征的研究 | 第13-14页 |
·关于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障碍因素研究 | 第14页 |
·关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措施的研究 | 第14页 |
·小结 | 第14页 |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与路径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7页 |
·创新点 | 第16页 |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6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城市化 | 第17页 |
·就业人员及就业 | 第17-18页 |
·新生代农民工 | 第18-19页 |
·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 第19-22页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理论 | 第19-20页 |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 第20-21页 |
·就业与失业理论 | 第21-22页 |
·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第22-26页 |
·人口迁移理论 | 第22-23页 |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第23-24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4-26页 |
3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分析 | 第26-30页 |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描述 | 第26页 |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难题 | 第26-30页 |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长期稳定性较差 | 第26页 |
·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水平较低 | 第26-27页 |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条件较差 | 第27-28页 |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权益得不到保障 | 第28页 |
·新生代农民工享受的社会保障水平偏低 | 第28-29页 |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不太理想 | 第29-30页 |
4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境归因 | 第30-39页 |
·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30-34页 |
·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就业 | 第30-32页 |
·城市化发展滞后,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移 | 第32页 |
·劳动力市场发展不均衡,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平等就业 | 第32页 |
·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就业 | 第32-33页 |
·劳动力市场歧视,妨碍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就业 | 第33-34页 |
·政府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就业管理不健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权益得不到保障 | 第34页 |
·就业服务不充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需求得不到满足 | 第34-35页 |
·就业培训不乐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高难 | 第35页 |
·企业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35-37页 |
·企业利润最大化,忽视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需求 | 第35-36页 |
·劳资关系不协调,忽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权益 | 第36页 |
·企业培训不到位,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高 | 第36-37页 |
·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影响因素 | 第37-39页 |
·就业观念滞后,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就业 | 第37页 |
·自身素质不高,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与发展 | 第37-38页 |
·就业期望高而耐受力不够,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稳定就业 | 第38-39页 |
5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境的对策建议 | 第39-46页 |
·切实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环境 | 第39-40页 |
·加强经济建设 | 第39-40页 |
·加快城市化进程 | 第40页 |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第40页 |
·充分加强就业管理和服务 | 第40-44页 |
·加强制度建设 | 第40-42页 |
·改善政府管理和服务 | 第42-43页 |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 第43-44页 |
·全面调动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支持中的积极性 | 第44-45页 |
·营造良好企业文化 | 第44页 |
·依法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 | 第44页 |
·定期开展用工培训 | 第44-45页 |
·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素质 | 第45-46页 |
6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