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述评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19-20页 |
2 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就业保障制度 | 第20页 |
·就业保障制度的构成 | 第20-21页 |
·制度变迁的动因 | 第21-23页 |
·制度需求-供给理论 | 第21-22页 |
·制度均衡-非均衡理论 | 第22-23页 |
·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经济因素影响 | 第23-24页 |
·非经济因素影响 | 第24页 |
·制度变迁的模式 | 第24-26页 |
·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 | 第25页 |
·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 | 第25页 |
·两种制度变迁模式的比较 | 第25-26页 |
·制度变迁的路径 | 第26-28页 |
·制度变迁路径的基本要素 | 第27页 |
·制度变迁过程的理论概述 | 第27-28页 |
3 我国农民工进城就业保障制度变迁的历史沿革 | 第28-33页 |
·我国农民工进城就业保障制度变迁的背景 | 第28-29页 |
·我国农民工进城就业保障制度变迁的过程 | 第29-32页 |
·限制流动阶段(1979—1983 年) | 第29页 |
·允许准入阶段(1984—1991 年) | 第29-30页 |
·引导有序阶段(1992—2000 年) | 第30-31页 |
·鼓励支持阶段(2001 年至今) | 第31-32页 |
·我国农民工进城就业保障制度变迁的评价 | 第32-33页 |
4 我国农民工进城就业保障制度现状分析:供求非均衡 | 第33-56页 |
·农民工进城就业保障制度需求分析 | 第33-39页 |
·农民工进城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 | 第33-36页 |
·农民工进城就业保障制度需求特征 | 第36-39页 |
·农民工进城就业保障制度供给分析 | 第39-45页 |
·农民工进城就业保障制度供给现状 | 第39-44页 |
·农民工进城就业保障制度供给特征 | 第44-45页 |
·农民工进城就业保障制度供求的非均衡分析 | 第45-50页 |
·农民工进城就业保障制度供求均衡的衡量标准 | 第45-46页 |
·我国农民工进城就业保障制度供求的非均衡分析 | 第46-50页 |
·我国农民工进城就业保障制度非均衡的成因分析 | 第50-56页 |
·制度变迁创新成本高 | 第50-52页 |
·各利益主体意识刚性 | 第52-53页 |
·传统制度安排的约束 | 第53-54页 |
·就业保障运行监管不力 | 第54-55页 |
·就业保障立法工作滞后 | 第55-56页 |
5 农民工进城就业保障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 第56-67页 |
·农民工进城就业保障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基本原则 | 第56-57页 |
·城乡统一原则 | 第56-57页 |
·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 第57页 |
·政府主导、社会配合和个人参与原则 | 第57页 |
·农民工进城就业保障制度变迁的具体路径选择 | 第57-67页 |
·扩大社会性支出以支撑就业保障制度变迁创新成本 | 第57-59页 |
·转变观念充分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 第59-60页 |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保障制度 | 第60-62页 |
·加强农民工进城就业保障运行的监督管理 | 第62-64页 |
·完善立法保证农民工进城就业保障制度的有序运行 | 第64-67页 |
6 农民工进城就业保障制度变迁路径选择实施的配套措施 | 第67-70页 |
·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 第67页 |
·营造有利于农民工进城就业保障制度变迁的配套制度安排 | 第67-68页 |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 第67-68页 |
·完善土地制度改革 | 第68页 |
·加强组织化建设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 第68页 |
·扩大农民工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参保率 | 第68-70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研究结论 | 第70页 |
·研究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