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1 微流控芯片简介及发展史 | 第14页 |
2 微流控芯片的加工技术 | 第14-19页 |
·微流控芯片的材料 | 第14-15页 |
·光刻和蚀刻技术 | 第15-16页 |
·玻璃微流控芯片的加工方法 | 第16-17页 |
·高分子聚合物微流控芯片的加工方法 | 第17-18页 |
·芯片钻孔 | 第18页 |
·键合 | 第18-19页 |
3 芯片毛细管电泳 | 第19-20页 |
·概述 | 第19页 |
·进样方式 | 第19-20页 |
4 微流控芯片检测器 | 第20-22页 |
·荧光检测器 | 第20-21页 |
·化学发光检测器 | 第21页 |
·电化学检测器 | 第21页 |
·质谱检测器 | 第21-22页 |
5 微流控芯片的应用 | 第22-24页 |
·概述 | 第22页 |
·微流控芯片在氨基酸及蛋白质分析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6 微流控芯片的发展展望 | 第24页 |
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特色 | 第24-25页 |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研究特色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9页 |
第二章 微流控芯片电泳-激光诱导荧光用于快速检测牛奶中的氨基酸 | 第29-40页 |
1 引言 | 第29-31页 |
2 实验过程 | 第31-33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31-32页 |
·玻璃微流控芯片的制作与结构 | 第32页 |
·衍生过程 | 第32-33页 |
·微流控芯片电泳分离氨基酸 | 第33页 |
·牛奶处理过程 | 第3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7页 |
·氨基酸衍生条件的选择 | 第33-34页 |
·缓冲液浓度与pH值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34页 |
·进样时间与分离电压的影响 | 第34-35页 |
·方法验证 | 第35-36页 |
·牛奶中氨基酸的定量分析 | 第36-37页 |
4 结论 | 第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第三章 微流控芯片电泳-激光诱导荧光用于快速分离四种益生菌 | 第40-53页 |
1 引言 | 第40-41页 |
2 实验部分 | 第41-43页 |
·药品 | 第41-42页 |
·溶液 | 第42页 |
·衍生过程 | 第42页 |
·仪器 | 第42-43页 |
·微流控芯片电泳 | 第4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3-48页 |
·培养时间的选择 | 第43-44页 |
·细菌悬浮液的制备 | 第44-45页 |
·最佳电泳条件的选择 | 第45-48页 |
·缓冲液中PEO浓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缓冲液的pH值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药物分析 | 第47-48页 |
4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第四章 场放大样品堆积与反向电场堆积联合实现微流控芯片细菌的超灵敏检测 | 第53-69页 |
1 引言 | 第53-55页 |
2 实验过程 | 第55-58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55-56页 |
·玻璃微流控芯片的制作与结构 | 第56页 |
·细菌悬浮液的制备 | 第56-57页 |
·衍生过程 | 第57页 |
·微流控芯片电泳 | 第57页 |
·多步浓缩过程 | 第57-58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58-66页 |
·细菌进样方式和时间的研究 | 第58-59页 |
·壳聚糖扫集和场放大样品堆积 | 第59-60页 |
·反向电场堆积 | 第60-61页 |
·缓冲溶液中牛磺酸的作用 | 第61-62页 |
·壳聚糖浓度的研究 | 第62-63页 |
·不同细菌的分析检测 | 第63-64页 |
·多步浓缩方法的校正 | 第64页 |
·地表水中E.coli的检测 | 第64-66页 |
4 结论 | 第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感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