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感说与同构说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绪论 | 第13-18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16页 |
二、选题的缘由与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三、创新之处与基本思路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物感说的流变及理论内涵 | 第18-29页 |
一、物感说的理论流变 | 第18-26页 |
(一)物感说的萌芽 | 第18-20页 |
(二)物感说的发展 | 第20-22页 |
(三)物感说的成熟 | 第22-26页 |
二、物感说的理论内涵 | 第26-27页 |
三、物感说的理论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同构说的流变及理论内涵 | 第29-38页 |
一、同构说的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二、同构说的理论流变 | 第32-33页 |
三、同构说的理论内涵 | 第33-35页 |
四、心物同构的可能性 | 第35-36页 |
五、同构说的理论意义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物感说与同构说的相同点 | 第38-50页 |
一、两者都强调心物相通,主客相融 | 第38-40页 |
二、两者都认为美形成于第二世界 | 第40-43页 |
三、两者都属于艺术发生论 | 第43-45页 |
四、两者都是自下而上的审美理论 | 第45-47页 |
五、两者的理论支撑具有不可确证性 | 第47-50页 |
第四章 物感说与同构说的不同点 | 第50-58页 |
一、两种学说的理论基础不一样 | 第50-51页 |
(一)物感说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 第50-51页 |
(二)同构说的理论基础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 | 第51页 |
二、两种学说所呈现的风貌不一样 | 第51-54页 |
(一)物感说带有神秘性、经验性和情感性 | 第51-53页 |
(二)同构说充满科学性、逻辑性和思辨性 | 第53-54页 |
三、两种学说的主客界限不一样 | 第54-56页 |
(一)物感说中,主体与客体完全融为一体 | 第54-55页 |
(二)同构说中,主体与客体的界限很明确 | 第55-56页 |
四、物感说的同质感应与同构说的异质同构 | 第56-58页 |
(一)物感说是同质感应 | 第56页 |
(二)同构说是异质同构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