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孙子和《孙子兵法》 | 第11-12页 |
·孙子其人 | 第11页 |
·《孙子兵法》其书 | 第11-12页 |
·国内外《孙子兵法》英译本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翻译学相关理论及翻译策略分析 | 第13-16页 |
·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观照 | 第16-17页 |
·跨文化传播学的初步探索 | 第17-18页 |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8-25页 |
·研究对象:《孙子兵法》英译本的文本及副文本 | 第18-20页 |
·理论框架:跨文化传播学对翻译的观照 | 第20-22页 |
·研究方法:历时性描写翻译学研究 | 第22-25页 |
·研究思路、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25-29页 |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创新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孙子兵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历时传播 | 第29-42页 |
·《孙子兵法》的文化内传播:国内的历时传播 | 第29-32页 |
·《孙子兵法》的跨文化传播:海外的历时传播 | 第32-42页 |
·《孙子兵法》在非英语国家中的流传和影响 | 第32-35页 |
·《孙子兵法》在英语国家中的流传和影响 | 第35-42页 |
第三章 意义共享——《孙子兵法》中文化负载词和兵学术语的英译 | 第42-69页 |
·指称意义的共享 | 第46-53页 |
·“庙算”的意义共享 | 第46-49页 |
·“虚实”的意义共享 | 第49-50页 |
·“奇正”的意义共享 | 第50-53页 |
·语用意义的共享 | 第53-61页 |
·“率然”的意义共享 | 第54-56页 |
·“黄帝”与“四帝”的意义共享 | 第56-58页 |
·“司命”的意义共享 | 第58-59页 |
·“神”与“鬼”的意义共享 | 第59-61页 |
·言内意义的共享 | 第61-67页 |
·“风林火山”的意义共享 | 第62-64页 |
·“形”和“势”的意义共享 | 第64-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构建协同——《孙子兵法》哲学概念的译名选择 | 第69-94页 |
·“道”各英译名之间的竞争与协同 | 第73-78页 |
·“Way”作为“道”的译名 | 第74-75页 |
·“Tao”作为“道”的译名 | 第75-77页 |
·“Moral Law/moral influence”作为“道”的译名 | 第77-78页 |
·“天”各英译名之“非最优化”协同 | 第78-81页 |
·“阴阳”各英译名之逐步异化 | 第81-86页 |
·“五行”各英译名之基本趋同 | 第86-89页 |
·“气”各英译名之“音译”回归 | 第89-92页 |
小结 | 第92-94页 |
第五章 和而不同——《孙子兵法》英译本对孙子哲学思想的多元阐释 | 第94-125页 |
·对孙子军事哲学思想的多元阐释 | 第98-112页 |
·战争性质与政治生态 | 第98-103页 |
·孙子“五德”与儒家“五德”的源流之争 | 第103-108页 |
·孙子战争观与道家战争观的同渊共源 | 第108-112页 |
·对孙子斗争哲学思想的多元阐释 | 第112-116页 |
·孙子的斗争哲学与道家的“道法自然” | 第112-114页 |
·孙子斗争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 第114-116页 |
·对孙子博弈效力观思想的多元阐释 | 第116-120页 |
·对孙子“改良”法家思想的多元阐释 | 第120-122页 |
小结 | 第122-125页 |
第六章 文贵丰赡——《孙子兵法》英译本的辞格和文体嬗变与传播适应 | 第125-157页 |
·各译本在句子辞格方面的顺应选择 | 第127-142页 |
·比喻 | 第129-133页 |
·对偶 | 第133-136页 |
·排比 | 第136-140页 |
·顶针 | 第140-142页 |
·《孙子兵法》英译本的文体嬗变与传播适应 | 第142-154页 |
·《孙子兵法》的文体特点 | 第142-143页 |
·《孙子兵法》各英译本的文体嬗变 | 第143-154页 |
小结 | 第154-157页 |
结语 | 第157-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7页 |
附录 | 第167-168页 |
致谢 | 第168-1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