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居和一”:荀子社会伦理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5页 |
·荀子其人其学 | 第12-15页 |
·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23页 |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及难点 | 第23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荀子“群居和一”社会伦理思想的渊源 | 第25-44页 |
·历史背景 | 第25-31页 |
·殷商:“尊神而率民” | 第25-28页 |
·西周:“制礼作乐” | 第28-30页 |
·春秋:“礼崩乐坏” | 第30-31页 |
·现实背景 | 第31-36页 |
·兼并战争频发 | 第32-33页 |
·群而无分,礼废乐坏 | 第33-35页 |
·王制遂灭,士之崛起 | 第35-36页 |
·思想渊源 | 第36-44页 |
·先秦诸子社会伦理思想概述 | 第36-40页 |
·“群居和一”社会伦理之演进 | 第40-44页 |
第三章 “群居和一”的概念辨析 | 第44-75页 |
·“群” | 第44-54页 |
·人生不能无群 | 第44-46页 |
·何谓理想之“群” | 第46-53页 |
·荀子之“群”的启示 | 第53-54页 |
·“和” | 第54-69页 |
·“和”之渊源 | 第54-55页 |
·诸子之“和” | 第55-58页 |
·荀子之“和” | 第58-69页 |
·“群居和一” | 第69-75页 |
·诸子的和谐构想 | 第69-70页 |
·“群居和一”与“礼” | 第70-72页 |
·“群居和一”与“法” | 第72-75页 |
第四章 “群居和一”社会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75-119页 |
·天人论 | 第75-93页 |
·天人之别 | 第75-82页 |
·天人之际 | 第82-88页 |
·天人能参 | 第88-93页 |
·人性论 | 第93-112页 |
·性与心 | 第93-99页 |
·性伪之论与善恶之辩 | 第99-110页 |
·性恶论与群居和一 | 第110-112页 |
·认识论 | 第112-119页 |
·解蔽 | 第113-114页 |
·解蔽之利弊 | 第114-115页 |
·荀子之正名 | 第115-117页 |
·正名之反思 | 第117-119页 |
第五章 和则一:“群居和一”的理想境界 | 第119-136页 |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 第119-124页 |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 第119-122页 |
·不夭其生,不绝其长 | 第122页 |
·天人相分 | 第122-124页 |
·“义分则和” | 第124-127页 |
·“义分则和”之因 | 第125页 |
·“义分则和”之质 | 第125-127页 |
·“义分则和”的价值 | 第127页 |
·“和则一” | 第127-136页 |
·差等和谐 | 第128-129页 |
·分配和谐 | 第129-130页 |
·礼乐和谐 | 第130-136页 |
第六章 礼治:“群居和一”的治世方略 | 第136-182页 |
·礼义者,治之始也 | 第136-148页 |
·礼的原生形态:尧舜禹时期及夏商周之礼 | 第136-141页 |
·礼的次生形态:孔孟之礼 | 第141-147页 |
·礼的再生形态:荀子之礼 | 第147-148页 |
·隆礼义,行法乐 | 第148-157页 |
·隆礼义 | 第148-150页 |
·礼与刑 | 第150-153页 |
·美善相乐 | 第153-157页 |
·善政之道 | 第157-167页 |
·为君之道 | 第157-163页 |
·君臣之际 | 第163-165页 |
·君仪民景 | 第165-167页 |
·富国之道 | 第167-178页 |
·足国之道 | 第167-170页 |
·何以“足国” | 第170-176页 |
·足国裕民的启示 | 第176-178页 |
·仁人之兵 | 第178-182页 |
·何谓“议兵” | 第178-180页 |
·仁人之兵 | 第180-182页 |
第七章 “群居和一”思想体系的现代价值 | 第182-202页 |
·历代荀学之定位 | 第182-188页 |
·孟荀并称到崇孟抑荀 | 第182-183页 |
·极为偏颇到全是申韩 | 第183-185页 |
·隐而不显到复兴荀学 | 第185-187页 |
·排荀与尊荀 | 第187-188页 |
·学术价值 | 第188-192页 |
·儒者与非儒之辩 | 第188-190页 |
·“群居和一”社会伦理的学术价值 | 第190-192页 |
·实践价值 | 第192-202页 |
·“和谐”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 第192-194页 |
·荀子“群居和一”社会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 第194-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11页 |
致谢 | 第211-213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