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

道德概念的隐喻表征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引言第11-12页
1 文献综述第12-31页
   ·基本概念第12-15页
     ·隐喻第12页
     ·概念隐喻第12-13页
     ·具身认知第13-14页
     ·道德隐喻第14-15页
   ·道德隐喻研究第15-24页
     ·道德隐喻语言层面的研究证据第15-18页
     ·道德隐喻的心理学实证研究第18-24页
   ·道德隐喻的理论解释第24-26页
     ·概念隐喻观第24-25页
     ·具身认知观第25-26页
   ·道德隐喻的研究范式第26-31页
     ·语料分析范式第26页
     ·stroop范式第26-27页
     ·IAT范式第27-28页
     ·语义启动范式第28-29页
     ·物理环境启动范式第29-30页
     ·身体操作范式第30-31页
2 问题提出第31-35页
   ·对前人研究的评价第31-32页
   ·研究思路第32-33页
   ·研究意义第33-35页
3 实验选词第35-37页
   ·收集词语第35页
   ·筛选词语第35-36页
   ·对词语评分第36-37页
4 实验1 道德概念和上下、明暗、净脏、香臭源域的内隐联接第37-46页
   ·实验目的和假设第37页
   ·被试第37页
   ·实验材料第37页
   ·实验设计第37页
   ·实验程序第37-39页
   ·数据的筛选和处理第39页
   ·结果与分析第39-44页
     ·道德概念和上下源域的内隐联接结果第39-41页
     ·道德概念和明暗源域的内隐联接结果第41-42页
     ·道德概念和净脏源域的内隐联接结果第42-43页
     ·道德概念和香臭源域的内隐联接结果第43-44页
     ·道德概念与上下、明暗、净脏、香臭源域的IAT效应强弱比较第44页
   ·讨论第44-46页
5 实验2 道德概念和上下、明暗、净脏、香臭源域的内隐联接趋势研究第46-58页
   ·实验2a 初三学生道德概念和上下、明暗、净脏、香臭源域的内隐联接第46-49页
     ·被试第46页
     ·实验材料第46页
     ·实验设计第46页
     ·实验程序第46页
     ·数据的筛选和处理第46-47页
     ·结果与分析第47-49页
   ·实验2b 初一学生道德概念和上下、明暗、净脏、香臭源域的内隐联接第49-51页
     ·被试第49页
     ·实验材料第49页
     ·实验设计第49页
     ·实验程序第49页
     ·数据的筛选和处理第49页
     ·结果与分析第49-51页
   ·实验2c 小学五年级学生道德概念和上下、明暗、净脏、香臭源域的内隐联接第51-53页
     ·被试第51页
     ·实验材料第51页
     ·实验设计第51页
     ·实验程序第51页
     ·数据的筛选和处理第51页
     ·结果与分析第51-53页
   ·实验2d 小学三年级学生道德概念和上下、明暗、净脏、香臭源域的内隐联接第53-55页
     ·被试第53页
     ·实验材料第53页
     ·实验设计第53页
     ·实验程序第53页
     ·数据的筛选和处理第53页
     ·结果与分析第53-55页
   ·两实验结果综合分析第55-56页
     ·每一源域和道德概念的内隐联接强度的年龄差异比较第55页
     ·道德概念和上下、明暗、净脏、香臭源域的内隐联接趋势第55-56页
   ·讨论第56-58页
6 总讨论第58-63页
   ·道德概念和各源域存在内隐联接第58-60页
     ·道德概念和上下源域存在内隐联接第58页
     ·道德概念和明暗源域存在内隐联接第58-59页
     ·道德概念和净脏源域存在内隐联接第59页
     ·道德概念和香臭源域存在内隐联接第59-60页
   ·道德概念和不同源域内隐联接强度的差异第60-61页
   ·道德概念的隐喻表征发展趋势第61-62页
   ·概念隐喻观和具身认知观的整合第62-63页
7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总结论第63页
   ·展望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附录第69-77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7-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冯契“德性自证”思想研究
下一篇:中学问题学生情绪理解能力的实证研究--以冲突情境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