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二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一) 高校组织氛围 | 第10-11页 |
(二) 青年教师 | 第11页 |
(三) 教师发展需要与高校青年教师发展需求 | 第11-12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一) 组织氛围理论 | 第12-14页 |
(二) 高校教师发展的研究 | 第14-17页 |
四 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一) 需要层次理论 | 第17-18页 |
(二) 双因素理论 | 第18-19页 |
(三) 职业生涯理论 | 第19-20页 |
五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研究过程 | 第20-23页 |
第二章 青年教师发展现状分析 | 第23-30页 |
一 青年教师入职初期的心理需求 | 第23-24页 |
(一) 青年教师心理方面遇到的困惑 | 第23-24页 |
(二) 青年教师角色转变中面临的问题 | 第24页 |
二 青年教师教学发展需求 | 第24-26页 |
(一) 青年教师教学任务重 | 第24-25页 |
(二) 青年教师的认知缺陷 | 第25-26页 |
(三) 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 第26页 |
三 青年教师学术发展需求 | 第26-30页 |
(一) 科研方向不明确 | 第27-28页 |
(二) 学术资源缺乏 | 第28-29页 |
(三) 科研归宿感缺失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高校组织氛围 | 第30-38页 |
一 领导方式 | 第30-31页 |
二 管理体制 | 第31-33页 |
(一) 评价制度 | 第31-32页 |
(二) 激励机制 | 第32页 |
(三) 组织结构 | 第32-33页 |
三 教师行为 | 第33-35页 |
(一) 教书育人 | 第33-34页 |
(二) 热爱学生 | 第34页 |
(三) 严谨治学 | 第34页 |
(四) 团结合作 | 第34-35页 |
(五) 为人师表 | 第35页 |
四 学术环境 | 第35-38页 |
(一) 学术生存环境 | 第35-36页 |
(二) 学术精神环境 | 第36页 |
(三) 学术制度环境 | 第36-38页 |
第四章 高校组织氛围对青年教师发展障碍分析 | 第38-45页 |
一 不合理的评价制度与激励机制是青年教师发展的制度障碍 | 第38-40页 |
二 交易型的领导方式是青年教师发展的权力障碍 | 第40页 |
三 高校教师中的消极行为方式是青年教师发展的主体障碍 | 第40-42页 |
(一) 对学校缺乏认同感 | 第40-41页 |
(二) 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 第41页 |
(三) 科研至上,学术浮夸 | 第41页 |
(四) 缺乏敬业精神 | 第41页 |
(五) 缺乏团队精神 | 第41-42页 |
四 职称评审中的“帕金森现象”是青年教师发展的学术障碍 | 第42-45页 |
(一) 论资排辈现象 | 第42-43页 |
(二) 裙带关系现象 | 第43-44页 |
(三) 排除异己现象 | 第44页 |
(四) 嫉贤妒能现象 | 第44-45页 |
第五章 高校组织氛围与青年教师发展需求的对策探讨 | 第45-55页 |
一 有效评价的制度是青年教师发展的有力保障 | 第45-47页 |
(一)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 第46页 |
(二)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第46页 |
(三) 评价层次的多元化 | 第46-47页 |
二 有效的激励措施是青年教师发展的外在动力 | 第47-48页 |
三 高度民主的领导模式是青年教师发展的人性化关怀 | 第48-51页 |
(一) 构建学校的愿景和目标 | 第49-50页 |
(二) 提供智力激发 | 第50页 |
(三) 提供个别化支持 | 第50-51页 |
四 公平的职称评审制度是青年教师发展的制度保证 | 第51-52页 |
(一) 破格选拔人才制度 | 第51页 |
(二) 评审回避制度 | 第51页 |
(三) 记名投票制度 | 第51-52页 |
五 科学的职业规划是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 第52页 |
六 完善的培养机制是青年教师发展的主要途径 | 第52-55页 |
(一) 重视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 | 第53页 |
(二) 加大对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 | 第53页 |
(三) 重视学术团队的合作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