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7页 |
(一) 选题的缘由 | 第8-10页 |
(二) 研究的目的及本文创新之处 | 第10-12页 |
1、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2、本文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三)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教科书与教材 | 第12页 |
2、旧版教科书与新版教科书 | 第12页 |
3、课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 | 第12-13页 |
(四) 相关研究成果 | 第13-16页 |
1、国内外历史教科书的比较 | 第13-14页 |
2、两岸三地历史教科书的比较 | 第14页 |
3、大陆不同版本历史教科书的比较 | 第14-15页 |
4、从教科书改革的角度谈教科书的比较 | 第15页 |
5、从教科书史的角度谈教科书的比较 | 第15-16页 |
(五)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1、研究思路 | 第16页 |
2、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新旧教科书《鸦片战争》课文系统的比较分析 | 第17-30页 |
(一) 课文系统的比较 | 第17-23页 |
1、《鸦片战争》在教科书中的地位比较 | 第17-18页 |
2、《鸦片战争》子目设置的比较 | 第18-19页 |
3、《鸦片战争》各知识点的统计比较 | 第19-21页 |
4、《鸦片战争》内容变化的比较 | 第21-23页 |
(二) 课文系统的差异性分析 | 第23-30页 |
1、从通史到专题的体裁变化 | 第23-26页 |
2、从课文分"大小字"的写法到小字课文的取消 | 第26-28页 |
3、从简单而直接的历史结论到重史实少结论 | 第28-30页 |
二、新旧教科书《鸦片战争》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分析 | 第30-49页 |
(一) 《鸦片战争》课文辅助系统的要素构成 | 第30-36页 |
1、旧版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要素构成 | 第30-34页 |
2、新版实验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要素构成 | 第34-36页 |
(二) 课文辅助系统变革的分析 | 第36-49页 |
1、新旧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共有要素的分析 | 第36-44页 |
2、新版实验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新增要素的分析 | 第44-49页 |
三、对教科书课文编撰结构的若干思考 | 第49-56页 |
(一) 教科书的内容选择需贴近历史真实 | 第49-52页 |
(二) 教科书的课文系统要加强对历史的反思 | 第52-54页 |
(三) 教科书的课文辅助系统变革是教科书改革的重要一步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