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2-21页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概况 | 第12-15页 |
·LM生物学特性及血清分型 | 第12页 |
·LM的感染过程 | 第12-13页 |
·LM的毒力因子 | 第13-15页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流行病学 | 第15-16页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传统的分离鉴定 | 第16页 |
·免疫学检测方法 | 第16-17页 |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7页 |
·免疫胶体金技术 | 第17-18页 |
·免疫磁性分离技术 | 第18-19页 |
·免疫磁珠的结构 | 第19页 |
·免疫磁性分离技术的原理 | 第19页 |
·免疫磁性分离技术在LM检测中的应用 | 第1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36页 |
·材料 | 第21-25页 |
·载体及菌株 | 第21页 |
·实验动物和细胞株 | 第21页 |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主要器材 | 第22-23页 |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3-25页 |
·方法 | 第25-36页 |
·inlA基因的克隆及蛋白表达 | 第25-29页 |
·抗InlA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9-31页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1-32页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胶体金试纸条的研制 | 第32-34页 |
·免疫磁珠的制备 | 第34-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50页 |
·inlA基因的克隆及蛋白表达 | 第36-39页 |
·全长的inlA基因的克隆 | 第36页 |
·DNAStar软件对全长inlA基因免疫原性的预测 | 第36-37页 |
·目的inlA基因的克隆 | 第37页 |
·重组质粒pET-32a-InlA的酶切鉴定 | 第37-38页 |
·重组InlA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38页 |
·用镍柱亲和层析法对包涵体蛋白进行纯化 | 第38-39页 |
·纯化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 | 第39页 |
·抗InlA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9-41页 |
·免疫小鼠血清效价测定 | 第39-40页 |
·阳性克隆孔的筛选及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 第40页 |
·腹水的制备及其效价的测定 | 第40页 |
·单克隆抗体亚类的鉴定 | 第40页 |
·杂交瘤细胞染色体分析 | 第40-41页 |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 第41页 |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的鉴定 | 第41页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41-43页 |
·兔血清效价的测定 | 第41-42页 |
·多克隆抗体的纯化 | 第42-43页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胶体金试纸条的研制 | 第43-48页 |
·胶体金的制备 | 第43页 |
·胶体金标记484单克隆抗体的标记条件 | 第43-44页 |
·试纸条的组装及结果判定 | 第44-45页 |
·胶体金试纸条的评价 | 第45-48页 |
·免疫磁珠的制备 | 第48-50页 |
·裸磁珠的制备 | 第48页 |
·免疫磁珠的制备 | 第48页 |
·用PCR对免疫磁珠进行评价 | 第48-50页 |
4. 讨论 | 第50-52页 |
·目的基因inlA的选择 | 第50页 |
·单抗制备过程中的细胞筛选及克隆 | 第50页 |
·影响胶体金制备的因素 | 第50-51页 |
·胶体金试纸条的特异性试验 | 第51页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胶体金检测方法 | 第51页 |
·免疫磁珠的制备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