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人”的培育--学校教育的视角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论 | 第12-36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2-26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26-3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33页 |
四、论文框架 | 第33-36页 |
第一章 人是个体性与公共性的张力性存在 | 第36-61页 |
第一节 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中的人 | 第36-42页 |
一、个体社会化与公共性的歧变 | 第36-38页 |
二、个体性与个体化的必由之路 | 第38-42页 |
第二节 公共性是包容个体差异的多元共在 | 第42-51页 |
一、中西方文化中“公”的观念 | 第42-45页 |
二、公共性是一个多维立体的概念 | 第45-49页 |
三、教育公共性是教育的首要特质 | 第49-51页 |
第三节 公共人是基于个体性与公共性张力的自我实现 | 第51-61页 |
一、主体性的现代性困局 | 第51-54页 |
二、主体自我实现的新探索 | 第54-57页 |
三、公共人的现代特质 | 第57-61页 |
第二章 学校教育中个体人的膨胀与公共人的衰落 | 第61-90页 |
第一节 学校管理中的“集体人格化” | 第61-70页 |
一、学校管理的合法性危机 | 第61-66页 |
二、校园观察之管理者的学校 | 第66-70页 |
第二节 学校教育中的“群体极化” | 第70-80页 |
一、学校教育中的选择题 | 第70-74页 |
二、校园观察之教师的群体极化 | 第74-80页 |
第三节 校园生活中的学生个体化 | 第80-90页 |
一、校园生活中的个体无奈 | 第80-84页 |
二、校园观察之学生的N种表情 | 第84-90页 |
第三章 个体公共性缺失的历史回溯 | 第90-116页 |
第一节 学校教育价值追求的公共性审视 | 第90-98页 |
一、不同时期学校教育对“公“的追求 | 第91-96页 |
二、当前学校教育价值追求的公共性歧变 | 第96-98页 |
第二节 学校教育内容的公共性考察 | 第98-107页 |
一、学校教育中知识的历史变迁 | 第98-104页 |
二、当前学校教育中的知识危机 | 第104-107页 |
第三节 学校教育制度的公共性考察 | 第107-116页 |
一、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公共性考察, | 第107-111页 |
二、当前学校教育制度公共性的审视 | 第111-116页 |
第四章 个体公共性缺失的现实追问 | 第116-142页 |
第一节 个体公共性的社会转型之惑 | 第116-125页 |
一、经济转型推动个体的资源化 | 第117-119页 |
二、政治转型阻滞个体的“再嵌入” | 第119-121页 |
三、文化转型加剧个体的娱乐化 | 第121-125页 |
第二节 个体公共性的网络生活之惑 | 第125-134页 |
一、虚拟世界呈现独特的自我 | 第125-129页 |
二、网络行动隐含公共性之殇 | 第129-134页 |
第三节 个体公共性的家庭教育之惑 | 第134-142页 |
一、家庭教育对“人”的发现 | 第134-137页 |
二、家庭教育对公共性的漠视 | 第137-142页 |
第五章 学校教育中公共人培育的使命及其途径 | 第142-200页 |
第一节 变革学校以谋求公共人的诗意栖居 | 第142-159页 |
一、走向规范性的学校 | 第143-146页 |
二、走向公共空间的学校 | 第146-150页 |
三、走向正义的学校 | 第150-153页 |
四、走向人文的学校 | 第153-159页 |
第二节 优化课程以支撑公共人的现实成长 | 第159-177页 |
一、公共性课程是彰显意义的课程 | 第160-162页 |
二、公共性课程是寻求整合的课程 | 第162-166页 |
三、公共性课程是开放互动的课程 | 第166-172页 |
四、公共性课程是促成行动的课程 | 第172-177页 |
第三节 创建共同体以完善公共人的培育机制 | 第177-194页 |
一、教师共同体重塑学校教育的公共性 | 第179-183页 |
二、学生共同体彰显校园生活的公共性 | 第183-191页 |
三、学校共同体探索公共人培育的绿色通道 | 第191-194页 |
第四节 公共人培育的“人”之叩问 | 第194-200页 |
一、发展“人的经济”,培育公共责任 | 第194-196页 |
二、推进民主政治,促成公共参与 | 第196-198页 |
三、回归人的文化,涵养公共情怀 | 第198-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209-210页 |
致谢 | 第210-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