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五莲话语音新老派差异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绪论 | 第10-17页 |
| ·研究缘起 | 第10页 |
| ·研究假设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1页 |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调查实施 | 第15-16页 |
| ·本研究使用的音标符号及说明 | 第16-17页 |
| 第1章 五莲话的语音特点 | 第17-31页 |
| ·老派音系 | 第17-27页 |
| ·声母 | 第17-21页 |
| ·韵母 | 第21-25页 |
| ·声调 | 第25页 |
| ·声韵配合 | 第25-27页 |
| ·新老派差异 | 第27-31页 |
| ·声母 | 第27-29页 |
| ·韵母 | 第29-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第2章 五莲话语音变异调查 | 第31-70页 |
| ·调查概况 | 第31-34页 |
| ·调查变项的确定 | 第31-33页 |
|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33-34页 |
| ·社会差异分析 | 第34-67页 |
| ·知庄章乙类字 | 第34-37页 |
| ·团音字 | 第37-41页 |
| ·尖音字 | 第41-44页 |
| ·端组字遇齐齿呼 | 第44-47页 |
| ·精组字遇洪音 | 第47-50页 |
| ·日母字(止摄外) | 第50-54页 |
| ·果摄一等字 | 第54-57页 |
| ·通摄合口字 | 第57-60页 |
| ·宕江摄入声字 | 第60-64页 |
| ·曾梗摄入声字 | 第64-67页 |
| ·小结 | 第67-70页 |
| 第3章 影响新老派差异的因素 | 第70-77页 |
| ·社会因素 | 第70-74页 |
| ·社会背景 | 第70-71页 |
| ·调查对象因素 | 第71-74页 |
| ·心理因素 | 第74-75页 |
| ·经济原则:语言内部机制 | 第75-77页 |
| 结论 | 第77-81页 |
| ·研究结论 | 第77-78页 |
| ·五莲话发展趋势预测 | 第78-79页 |
|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 附录 | 第83-89页 |
| 后记 | 第89-9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