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恒言》俗语词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对象 | 第10-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近代汉语俗语词研究概述 | 第12-14页 |
| ·《醒世恒言》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 ·研究的方法和材料说明 | 第16-18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 ·收词和书证的相关说明 | 第17-18页 |
| 2. 《醒世恒言》俗语词的基本概况 | 第18-35页 |
| ·音节结构角度 | 第18-24页 |
| ·单音节俗语词 | 第18-20页 |
| ·双音节俗语词 | 第20-22页 |
| ·多音节俗语词 | 第22-23页 |
| ·小结 | 第23-24页 |
| ·词类角度 | 第24-35页 |
| ·名词 | 第25-26页 |
| ·动词 | 第26-27页 |
| ·形容词 | 第27-29页 |
| ·副词 | 第29页 |
| ·数量词 | 第29-30页 |
| ·助词 | 第30-31页 |
| ·介词 | 第31页 |
| ·拟音词 | 第31-32页 |
| ·兼类词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5页 |
| 3. 《醒世恒言》俗语词的语义分析 | 第35-56页 |
| ·《醒世恒言》俗语词的语义分类 | 第35-45页 |
| ·称谓类俗语词 | 第35-39页 |
| ·名物类俗语词 | 第39-40页 |
| ·动作行为类俗语词 | 第40-42页 |
| ·性质状态俗语词 | 第42-43页 |
| ·其它俗语词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醒世恒言》俗语词词群分析 | 第45-54页 |
| ·同义组 | 第45-49页 |
| ·近义组 | 第49-51页 |
| ·对比组 | 第51-52页 |
| ·同素族 | 第52-54页 |
| ·《醒世恒言》俗语词的表达色彩 | 第54-56页 |
| ·感情色彩丰富 | 第54页 |
| ·态度色彩多样 | 第54-55页 |
| ·形象色彩浓郁 | 第55页 |
| ·口语色彩突出 | 第55-56页 |
| 4、《醒世恒言》俗语词中的新词新义 | 第56-70页 |
| ·明代产生的新俗语词 | 第56-60页 |
| ·明代产生的新俗语义 | 第60-62页 |
| ·新俗语词的构词法 | 第62-70页 |
| ·词法构词 | 第63-65页 |
| ·句法构词 | 第65-68页 |
| ·修辞构词 | 第68-70页 |
| 5. 《醒世恒言》俗语词的发展 | 第70-81页 |
| ·俗语词的沿用 | 第70-72页 |
| ·在汉语普通话中沿用的俗语词 | 第70-71页 |
| ·只保留在汉语方言中的俗语词 | 第71-72页 |
| ·俗语词的消亡 | 第72-77页 |
| ·俗语词消亡的类型 | 第72-75页 |
| ·俗语词消亡的原因 | 第75-77页 |
| ·俗语词的词义变化 | 第77-81页 |
| ·义位的增加 | 第77-78页 |
| ·义位的减少 | 第78-79页 |
| ·义位的缩小 | 第79-80页 |
| ·义位的转移 | 第80-81页 |
| 6. 《醒世恒言》俗语词所反映的民俗文化 | 第81-89页 |
| ·饮食文化 | 第81-82页 |
| ·节会习俗和民间信仰 | 第82-83页 |
| ·建筑和器具 | 第83-84页 |
| ·商贸活动 | 第84-86页 |
| ·婚育丧葬 | 第86-88页 |
| ·交际礼仪和人际关系 | 第88-89页 |
| 7. 《醒世恒言》疑难俗语词考释举隅 | 第89-94页 |
| 结语 | 第94-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 附录 | 第101-10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4-105页 |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