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本文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汽车行业的质量特点 | 第10页 |
·汽车行业质量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10-11页 |
·QSB 的来历和具体内容 | 第11页 |
·快速响应简介 | 第11-13页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汽车产品安全性的需求 | 第13页 |
·汽车结构的复杂性的需求 | 第13-14页 |
·汽车行业的供应链体系的需求 | 第14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 | 第14-15页 |
·满足质量持续改善突破性的要求 | 第14-15页 |
·满足质量持续改善整体优化和全员参加性的要求 | 第15页 |
·满足质量持续改善投资长期性的要求 | 第15页 |
·本文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第15-16页 |
第2章 质量快速响应系统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支撑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简介 | 第16-19页 |
·系统管理理论 | 第16页 |
·质量三元理论 | 第16-17页 |
·“零缺陷”理论 | 第17-18页 |
·TQM 理论 | 第18页 |
·JIT 理论 | 第18-19页 |
·“80/20”理论 | 第19页 |
·相关理论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 | 第19-20页 |
·相关理论对质量快速响应系统的影响 | 第20-21页 |
·系统理论对质量快速响应系统的影响 | 第20页 |
·三元理论对质量快速响应系统的影响 | 第20页 |
·“零缺陷”理论对质量快速响应系统的影响 | 第20页 |
·TQM 理论对质量快速响应系统的影响 | 第20-21页 |
·JIT 理论对质量快速响应系统的影响 | 第21页 |
·“80/20”理论对质量快速响应系统的影响 | 第21页 |
·文献综述 | 第21-24页 |
第3章 T 公司产品和质量问题分析 | 第24-28页 |
·T 公司背景及产品特点概述 | 第24-25页 |
·T 公司所属行业概述 | 第24页 |
·T 公司所属集团情况概述 | 第24页 |
·T 公司情况概述 | 第24-25页 |
·T 公司产品特点概述 | 第25页 |
·T 公司质量背景概述 | 第25-27页 |
·T 公司所属行业质量要求 | 第25-26页 |
·T 公司质量目标概述 | 第26页 |
·T 公司质量现状概述 | 第26-27页 |
·T 公司质量存在的问题概述 | 第27-28页 |
·质量问题发生频次高 | 第27页 |
·质量问题解决能力差 | 第27页 |
·解决方案落实难度大 | 第27页 |
·同一质量问题反复发生 | 第27-28页 |
第4章 质量快速响应系统的建立 | 第28-38页 |
·建立质量快速响应系统的基础条件 | 第28-29页 |
·受控的公司标准流程和文件 | 第28页 |
·管理层牵头的定期会议 | 第28-29页 |
·数据信息的收集和质量工具的运用 | 第29页 |
·建立质量快速响应系统的具体机制 | 第29-32页 |
·建立在线不合格品确认机制 | 第29-30页 |
·成立不合格品分析团队 | 第30-31页 |
·建立 PQCN 机制 | 第31-32页 |
·质量快速响应系统的具体内容介绍 | 第32-38页 |
·快速响应会议介绍 | 第33页 |
·识别根本原因 | 第33-34页 |
·制定对策措施 | 第34-35页 |
·验证措施有效性 | 第35-36页 |
·展开制度化防错 | 第36-38页 |
第5章 质量快速响应系统的实践和探讨 | 第38-45页 |
·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 | 第38-39页 |
·员工的质量意识存在误区 | 第38页 |
·员工对部门间具体职责的划分不清楚 | 第38页 |
·员工对质量工具的运用不够熟练 | 第38-39页 |
·研发部的技术支持不及时 | 第39页 |
·仓库退料不够及时 | 第39页 |
·不合格品隔离仓空间不足 | 第39页 |
·质量快速响应系统所带来的改善 | 第39-43页 |
·问题解决周期减短 | 第39-40页 |
·客户满意度提高 | 第40-41页 |
·质量报废成本减少 | 第41-42页 |
·客户投诉数量减少 | 第42页 |
·生产人员效率和设备使用率增高 | 第42-43页 |
·异常运费降低 | 第43页 |
·质量快速响应系统具体应用的成果总结 | 第43-45页 |
·质量快速响应系统有效的提升公司的各项质量指标 | 第43页 |
·质量快速响应系统提升了员工的质量意识 | 第43-44页 |
·质量快速响应系统有助于帮助公司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 第44页 |
·质量快速响应系统有助于帮助公司建立核心竞争力 | 第44-45页 |
第6章 质量快速响应系统应对各种新问题的改善和调整 | 第45-50页 |
·T 公司所遇到的问题介绍 | 第45-46页 |
·供应商问题进展缓慢 | 第45页 |
·报警机制出现问题 | 第45页 |
·新模具匹配问题 | 第45-46页 |
·原材料库存消耗问题 | 第46页 |
·针对新问题对质量快速响应系统的改善和调整 | 第46-49页 |
·建立供应商质量快速响应系统 | 第46-47页 |
·优化 PQCN 报警的触发条件 | 第47页 |
·加强复制模质量管控 | 第47-48页 |
·减少返工质量风险 | 第48-49页 |
·对质量快速响应系统改善的总结和探讨 | 第49-50页 |
·质量快速响应系统改善的总结 | 第49页 |
·质量快速响应系统改善的探讨 | 第49-5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反馈对质量改善的重要性 | 第50页 |
·问题解决周期时间对质量改善的重要性 | 第50页 |
·全员参与对于质量改善的重要性 | 第50-51页 |
·逐步调整对于质量改善的重要性 | 第51页 |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