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图目录 | 第10页 |
表目录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1-22页 |
一、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二、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三) 研究现状评析 | 第18页 |
三、 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 第18-21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二) 分析框架 | 第19-21页 |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一) 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21页 |
(二)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一) 苏沪同城效应 | 第22-23页 |
(二) 人才虹吸效应 | 第23-24页 |
(三) 人才溢出效应 | 第24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一) “极化-扩散”理论 | 第24-26页 |
(二) 区域一体化理论 | 第26-27页 |
(三) 城市功能定位理论 | 第27-29页 |
第二章 苏沪同城效应情境下上海对苏南地区人才流动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9-47页 |
一、 同城效应及其对人才流动的影响 | 第29-33页 |
(一) 同城效应的形成及特征 | 第29-31页 |
(二) 同城效应对人才流动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三) 苏沪同城效应及其对人才流动的影响 | 第32-33页 |
二、 苏沪同城效应情境下的人才虹吸效应 | 第33-39页 |
(一) 苏沪同城效应情境下人才虹吸效应的动因分析 | 第33-35页 |
(二) 苏沪同城效应情境下人才虹吸效应的路径分析 | 第35-37页 |
(三) 人才虹吸效应对苏南带来的负面影响分析 | 第37-39页 |
三、 苏沪同城效应情境下的人才溢出效应 | 第39-45页 |
(一) 苏沪同城效应情境下人才溢出效应的动因分析 | 第39-42页 |
(二) 苏沪同城效应情境下人才溢出效应的路径分析 | 第42-44页 |
(三) 人才溢出效应对苏南带来的收益分析 | 第44-45页 |
四、 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基于产业结构的人才虹吸和溢出效应分析 | 第47-57页 |
一、 产业结构与人才流动的关系 | 第47-48页 |
二、 基于产业结构的人才虹吸和溢出效应 | 第48-55页 |
(一) 重点产业规划对比分析 | 第48-52页 |
(二) 产业发展环境对比分析 | 第52-55页 |
三、 基于产业结构的分析结论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基于人才政策的人才虹吸和溢出效应分析 | 第57-68页 |
一、 人才政策与人才流动的关系 | 第57-58页 |
二、 基于人才政策的人才虹吸和溢出效应 | 第58-67页 |
(一) 人才政策的梳理 | 第58-65页 |
(二) 重点人才工程的梳理 | 第65-67页 |
三、 基于人才政策的分析结论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基于产业结构和人才政策的苏南地方政府人才战略选择 | 第68-76页 |
一、 共赢共享开发战略 | 第68-70页 |
(一) 真正树立共赢共享人才合作开发理念 | 第68-69页 |
(二) 健全共赢共享人才合作开发的制度建设 | 第69页 |
(三) 优化共赢共享人才合作开发的机制 | 第69-70页 |
二、 错位布局齿轮化战略 | 第70-72页 |
(一) 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人才结构调整 | 第70页 |
(二) 健全错位布局人才开发的政策体系 | 第70页 |
(三) 做精做强城市人才品牌工程 | 第70-72页 |
三、 人才柔性开发战略 | 第72-74页 |
(一) 树立科学的人才柔性理念 | 第72-73页 |
(二) 拓展人才柔性引进途径 | 第73页 |
(三) 建立健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 第73页 |
(四) 推广“虚拟人才制” | 第73-74页 |
四、 人才服务个性化战略 | 第74-76页 |
(一) 建立健全人才个性化服务体系 | 第74-75页 |
(二) 建立常态化个性人才服务机构 | 第75页 |
(三) 实施高层次人才的特色化服务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