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10-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一、 人才集聚的动因研究 | 第12-13页 |
二、 人才集聚环境构成研究 | 第13-15页 |
三、 人才集聚环境建设研究 | 第15-16页 |
四、 人才集聚效应研究 | 第16-17页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 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 第17-18页 |
二、 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 第18页 |
三、 个案分析与系统分析相结合 | 第18页 |
第四节 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性 | 第20-21页 |
第一章 人才集聚环境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30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一、 海归创业人才 | 第21页 |
二、 人才集聚环境 | 第21-22页 |
三、 政府主导模式 | 第22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一、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2-23页 |
二、人才流动的“推-拉”理论 | 第23页 |
三、 市场失灵理论 | 第23-24页 |
四、 政府失效理论 | 第24-25页 |
五、 政府角色理论 | 第25-27页 |
六、 GEM 理论模型 | 第27-30页 |
第二章 人才集聚环境建设的主要模式 | 第30-38页 |
第一节 美国硅谷的市场主导模式 | 第30-31页 |
一、 成熟的企业社会网络 | 第30-31页 |
二、 健全的风投机制 | 第31页 |
三、 开放的创业文化 | 第31页 |
第二节 日本筑波的单一计划模式 | 第31-33页 |
一、 政府规划 | 第32页 |
二、 政府管理 | 第32页 |
三、 政府监控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台湾新竹的政府扶持模式 | 第33-35页 |
一、 园区筹建规划明确 | 第34页 |
二、 组织机构权力集中 | 第34页 |
三、 园区发展控制严格 | 第34页 |
四、 注重信息沟通,延揽海外人才 | 第34-35页 |
第四节 三种人才集聚环境建设模式的比较和启示 | 第35-38页 |
一、 三种人才集聚环境建设模式的共性 | 第35页 |
二、 三种人才集聚环境建设模式各自的特色 | 第35-36页 |
三、 三种人才集聚环境建设模式给予我们的启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苏州工业园区海归创业人才集聚环境建设政府主导模式 | 第38-42页 |
第一节 园区人才集聚环境建设形成政府主导模式的原因 | 第38-39页 |
一、 市场失灵与政府作用的重要性 | 第38页 |
二、 人才吸引的弱势地位与政府职能切入 | 第38-39页 |
三、 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与政府的积极扶持 | 第39页 |
第二节 园区人才集聚环境建设政府主导模式的运行方式 | 第39-40页 |
一、 政府统一规划和建设 | 第39-40页 |
二、 制定政策规范,优化资源配置 | 第40页 |
三、 实施人才重点工程 | 第40页 |
四、 提供基础服务 | 第40页 |
第三节 园区人才集聚环境建设政府主导模式的价值功能 | 第40-42页 |
一、 资源集聚功能 | 第40-41页 |
二、 成本效益功能 | 第41页 |
三、 技术辐射功能 | 第41页 |
四、 网络协作功能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政府主导模式下园区海归创业人才集聚环境建设的评估 | 第42-55页 |
第一节 园区海归创业人才集聚概况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园区海归创业人才集聚环境建设调查 | 第43-52页 |
一、 园区海归创业人才集聚环境建设问卷调查 | 第43-50页 |
(一) 问卷调查的目的 | 第43页 |
(二) 问卷的设计 | 第43页 |
(三) 调查样本的选择 | 第43-44页 |
(四) 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44-50页 |
二、 园区海归创业人才集聚环境建设访谈调查 | 第50-52页 |
(一) 访谈的目的 | 第50-51页 |
(二) 访谈样本的选择 | 第51页 |
(三) 访谈结论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园区海归创业人才集聚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2-55页 |
一、 园区海归创业人才集聚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52-53页 |
(一) 园区政府在人才规划定位上有待明晰 | 第52页 |
(二) 园区人才集聚软环境建设力度欠缺 | 第52页 |
(三) 政府金融支持结构较为单一 | 第52-53页 |
(四) 产学研合作机制较为薄弱 | 第53页 |
(五) 政府商业环境和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不到位 | 第53页 |
(六) 人才结构性断层严重 | 第53页 |
二、 园区海归创业人才集聚环境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3-55页 |
(一) 政府决策的有限理性 | 第53-54页 |
(二) 政策过程的复杂性 | 第54页 |
(三) 公共物品供给低效率 | 第54页 |
(四) 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不断增强 | 第54-55页 |
第五章 苏州工业园区海归创业人才集聚环境建设政府主导模式的优化 | 第55-64页 |
第一节 海归创业人才集聚环境建设中政府作用的再定位 | 第55-57页 |
一、 推动海归创业人才集聚品牌形象的塑造 | 第55页 |
二、 重视海归创业人才集聚网络系统的培育 | 第55-56页 |
三、 促进海归创业人才集聚生态园区的改善 | 第56-57页 |
第二节 海归创业人才集聚环境建设的提升路径 | 第57-60页 |
一、 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 第57页 |
二、 持续改善投融资环境 | 第57-59页 |
三、 加强人才梯队的建设,保证创业企业的人才需求 | 第59页 |
四、 建立多功能创业服务机构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59-60页 |
五、 不断改善创业文化环境 | 第60页 |
第三节 培育海归创业人才集聚环境建设可持续性动力 | 第60-64页 |
一、 根据园区的战略规划实施人才集聚的分类引导 | 第60-61页 |
二、 强化人才集聚的过程化管理,促进海归人才对园区的根植 | 第61页 |
三、 构建服务型政府,促进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 | 第61-64页 |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9-70页 |
附录一 | 第70-72页 |
附录二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