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迄今语感及语感教学研究述评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0页 |
第一章 语感的本质 | 第10-20页 |
第一节 语感之“语”的探析 | 第10-12页 |
第二节 潘新和的“言语灵性悟性”说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洪镇涛的“敏锐感悟语言的能力”说 | 第13-15页 |
第四节 徐云知的“言语经验的能力”说 | 第15-17页 |
第五节 语感本质小结 | 第17-20页 |
第二章 语感的特征 | 第20-24页 |
第一节 语感特征的主要观点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学界较为普遍认同的特征说 | 第21-22页 |
第三节 语感特征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语感的类型 | 第24-30页 |
第一节 潘新和的语感三类观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刘大为的语感三类观 | 第25-26页 |
第三节 语感类型小结 | 第26-30页 |
第四章 语感的形成机制 | 第30-36页 |
第一节 语感形成基于语感图式生成机制 | 第30-31页 |
第二节 语感形成基于言语心理生成机制 | 第31-32页 |
第三节 语感形成基于“直觉同化”反应机制 | 第32-33页 |
第四节 语感形成基于个体的言语经验积累机制 | 第33-34页 |
第五节 语感形成机制小结 | 第34-36页 |
第五章 语感教学研究的进展 | 第36-50页 |
第一节 语感教学的内涵 | 第36-38页 |
第二节 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38-42页 |
第三节 语感培养的方式和方法 | 第42-47页 |
第四节 语感教学及评价标准小结 | 第47-5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