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
| 前言 | 第1-7页 |
| 第一章 代理成本 | 第7-15页 |
| 一、 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 | 第8-9页 |
| (一)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 | 第8页 |
| (二) 委托代理行为 | 第8页 |
| (三) 人力资本的激励约束 | 第8-9页 |
| 二、 有限理性经济人的假设 | 第9-10页 |
| 三、 内部人控制及其信息优势 | 第10-11页 |
| 四、 外部性及负激励 | 第11-12页 |
| 五、 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 第12-13页 |
| 六、 不同决策偏好问题 | 第13-15页 |
| (一) 不同的时期偏好 | 第13页 |
| (二) 不同的风险偏好 | 第13-14页 |
| (三) 不同的财产使用偏好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机制 | 第15-35页 |
| 一、 国内上市公司管理层采用的几种激励模式 | 第16-18页 |
| (一) 以华北制药为代表的年薪制形式 | 第16页 |
| (二) 以泰达股份为代表的流通股激励形式 | 第16-17页 |
| (三) 以上海贝岭为代表的虚拟股票期权激励模式 | 第17页 |
| (四) 以粤美的为代表的经理层融资收购激励模式 | 第17-18页 |
| 二、 年薪制 | 第18-23页 |
| (一) 年薪制与收入分配制度 | 第18页 |
| (二) 年薪制与西方收入分配理论 | 第18-19页 |
| (三) 西方国家实行年薪制的基本状况 | 第19-20页 |
| (四) 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年薪制的现状 | 第20-21页 |
| (五) 年薪制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 三、 股票期权 | 第23-29页 |
| (一) 股票期权分析 | 第23-24页 |
| (二) 经理股票期权计划的四个因素 | 第24-25页 |
| (三) 经理股票期权制度的作用 | 第25-26页 |
| (四) 经理股票期权制度的缺陷 | 第26-27页 |
| (五) 我国引入和推广股票期权的障碍 | 第27-28页 |
| (六) 我国实施股票期权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28-29页 |
| 四、 管理层融资收购 | 第29-35页 |
| (一) MBO的特点 | 第29-30页 |
| (二) MBO的实现手段 | 第30-31页 |
| (三) 我国实施MBO的障碍 | 第31-32页 |
| (四) 我国实施MBO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 第三章 经济增加值与持续有限的经营者激励机制 | 第35-43页 |
| 一、 经济增加值的含义 | 第35-39页 |
| (一) 经济增加值的定义 | 第35页 |
| (二) EVA的功能 | 第35-36页 |
| (三) 经济增加值的理论支持 | 第36页 |
| (四) 基于经济增加值的激励机制 | 第36-39页 |
| 二、 经济增加值在国外的实践和发展 | 第39-40页 |
| 三、 EVA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借鉴作用 | 第40-43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