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前言 | 第6页 |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6-15页 |
| 一、 关于人际交往 | 第6-7页 |
| (一) 关于人际交往的概述 | 第6页 |
| (二) 对人际交往和人际交往能力的认识 | 第6-7页 |
| 二、 关于人际交往的归因 | 第7-8页 |
| 三、 关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测量研究 | 第8-10页 |
| (一) 人际交往能力的测量方法简介 | 第8-10页 |
| (二) 几种测量方法的简评 | 第10页 |
| 四、 关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 第10-15页 |
| (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 第10-11页 |
| (二)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过程 | 第11-12页 |
| (三) 对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认识 | 第12-14页 |
| (四) 研究工科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 第二部分 工科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归因特点的研究 | 第15-34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一) 被试的选取 | 第16页 |
| (二) 问卷的施测 | 第16页 |
| (三) 数据处理 | 第16页 |
| 三、 评估工具 | 第16-23页 |
| (一) 《多维-多向归因量表》(MMCS) | 第16页 |
| (二)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16-23页 |
| 四、 结果与分析 | 第23-30页 |
| (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状况的研究 | 第23-24页 |
| (二)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归因特点的研究 | 第24-30页 |
| 五、 讨论 | 第30-32页 |
| (一) 性别与人际交往 | 第30页 |
| (二) 文、理工科大学生与人际交往 | 第30页 |
| (三) 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与人际交往 | 第30-31页 |
| (四)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与人际交往 | 第31页 |
| (五) 大学生交往能力与四种归因倾向的关系 | 第31-32页 |
| (六) 对所编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不足之处的讨论 | 第32页 |
| 六、 结论和未来的设想 | 第32-34页 |
| (一) 结论 | 第32-33页 |
| (二) 未来的设想 | 第33-34页 |
| [参考书目] | 第34-36页 |
| [附录] | 第36-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