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1-33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5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9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9-33页 |
| 第2章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基本内涵 | 第33-59页 |
| ·"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内涵 | 第33-38页 |
|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建构思想 | 第38-40页 |
|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内涵、要素及结构 | 第40-44页 |
| ·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及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特征 | 第44-48页 |
|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因果关系模型分析 | 第48-54页 |
|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54-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3章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 第59-81页 |
| ·整体优化原理 | 第59-64页 |
| ·目标协同原理 | 第64-68页 |
| ·集成创新原理 | 第68-71页 |
| ·反馈互动原理 | 第71-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4章 国内外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范式演进 | 第81-101页 |
|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 第81-88页 |
| ·国外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 第88-96页 |
| ·单一式教学体系与复合式教学体系的区别与联系 | 第96-10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 第5章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运行机制 | 第101-131页 |
|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动力目标子系统 | 第101-108页 |
|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驱动子系统 | 第108-120页 |
|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服务支持子系统 | 第120-1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 第6章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绩效评价系统 | 第131-154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概念 | 第131-135页 |
|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35-140页 |
|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140-152页 |
|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教学评价反馈系统 | 第152-1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3-154页 |
| 第7章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实证分析 | 第154-188页 |
|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实施的总体情况 | 第154-157页 |
|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的实施过程 | 第157-179页 |
|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运行的初步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 第179-1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7-188页 |
|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88-191页 |
| ·全文总结 | 第188-189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89-190页 |
| ·研究展望 | 第190-1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1-197页 |
| 致谢 | 第197-198页 |
| 附录 | 第198页 |
| 教学情况调查表(学生用表) | 第198-202页 |
| 教学情况调查表(教师用表) | 第202-206页 |
| 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情况(用人单位用) | 第206-208页 |
| 学校教学情况调查表(毕业生用) | 第208-210页 |
| 教学情况调查表(教学管理者用) | 第210-211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