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二、概念阐释 | 第9-10页 |
三、理论支撑 | 第1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五、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第一章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由来 | 第15-33页 |
第一节 癸卯学制与语文独立设科 | 第15-17页 |
一、癸卯学制 | 第15-16页 |
二、国文与语文 | 第16-17页 |
第二节 胡梁之争对叶圣陶的启示 | 第17-24页 |
一、胡适的“语文”观 | 第17-20页 |
二、梁启超的“语文”观 | 第20-21页 |
三、胡梁之争与叶圣陶的脱颖而出 | 第21-24页 |
第三节 叶圣陶语文教育观的系统形成 | 第24-32页 |
一、初中《国语课程纲要》的确立及其内容与背景 | 第24-27页 |
二、同一时期叶圣陶的其他论述 | 第27-29页 |
三、叶圣陶对文学和语文的辨认 | 第29-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内涵 | 第33-53页 |
第一节 《国文百八课》中体现的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 | 第33-43页 |
一、从新旧交汇时代脱胎而出的新“国文”观念 | 第34-36页 |
二、从形式入手 | 第36-38页 |
三、教材内容的选取 | 第38-41页 |
四、“例子说”的体例选择 | 第41-43页 |
第二节 科学化体系化前提下的人文教育探索 | 第43-52页 |
一、第一次将“国文”作为一门有明确认知规律的课程提出 | 第43-46页 |
二、对“工具论背后可能隐含人文性缺失倾向”的辨析 | 第46-48页 |
三、语文终究离不开具体的人文背景,语文在此与文学交叉 | 第48-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 | 第53-74页 |
第一节 叶圣陶教材观对当下的启示 | 第53-58页 |
一、教材是一个“例子”和“锁匙” | 第53-56页 |
二、教材编制必须从“语文”的立场出发 | 第56-58页 |
第二节 叶圣陶阅读观对当下的启示 | 第58-62页 |
一、“预习——讨论——练习”的阅读学习模式 | 第58-61页 |
二、“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 第61-62页 |
第三节 叶圣陶的作文观对当下的启示 | 第62-67页 |
一、写诚实的话,切己的话——关于“写什么?” | 第63-64页 |
二、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关于“怎么写?” | 第64-66页 |
三、锻炼良好的语言习惯 | 第66-67页 |
第四节 认识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为人生”“立人” | 第67-73页 |
一、不同时代的语文课程体现的人文性之不同 | 第67-70页 |
二、“为人生”和“立人”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 第70-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第77-78页 |
后记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