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与语文教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21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8-10页 |
二、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四、 概念界定 | 第11页 |
五、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第一章 对联与对联教学 | 第21-39页 |
第一节 对联概述 | 第21-30页 |
一、 对联的起源 | 第21-23页 |
二、 对联的性质 | 第23-24页 |
三、 对联的写作要求 | 第24-26页 |
四、 对联的分类 | 第26-28页 |
五、 对联的功能 | 第28-30页 |
第二节 对联艺术的新发展 | 第30-34页 |
一、 应用范围扩大,内容深度加强 | 第30-31页 |
二、 功能逐步拓展,风格有所突破 | 第31-32页 |
三、 形式渐趋多样,网络对联兴盛 | 第32-34页 |
第三节 对联教学的历史 | 第34-38页 |
一、 古代对联教学的概况 | 第34-37页 |
二、 现当代对联教学概况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二章 当今语文教学中对联教学的可行性及意义 | 第39-56页 |
第一节 当今语文教学背景下对联教学的必要性 | 第39-43页 |
一、 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贯彻语文课标的需要 | 第39-40页 |
二、 改变母语教育现状,推进素质教育的需求 | 第40-42页 |
三、 基于命题趋向,提高科学的应试能力的要求 | 第42-43页 |
第二节 语文教学中进行对联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43-49页 |
一、 汉语语法字本位理论 | 第44-45页 |
二、 汉语语感教学理论 | 第45-47页 |
三、 愉快教学理论 | 第47-48页 |
四、 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策略理论 | 第48-49页 |
第三节 语文教学中对联教学的意义 | 第49-55页 |
一、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 第49-50页 |
二、 丰富语文知识,综合训练语文能力 | 第50-52页 |
三、 了解人文典故,提升“国学”素养 | 第52-54页 |
四、 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审美鉴赏能力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语文教学中对联教学的实施途径及策略 | 第56-76页 |
第一节 识字教学中的对联教学 | 第56-61页 |
一、 关于字音的对联教学 | 第57-58页 |
二、 关于字形的对联教学 | 第58-59页 |
三、 关于字义的对联教学 | 第59-61页 |
第二节 阅读教学中的对联教学 | 第61-68页 |
一、 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对联教学 | 第61-62页 |
二、 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对联教学 | 第62-64页 |
三、 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对联教学 | 第64-68页 |
第三节 作文教学中的对联教学 | 第68-73页 |
一、 巧用对联写作文 | 第68-70页 |
二、 试用对联改作文 | 第70-71页 |
三、 活用对联评作文 | 第71-73页 |
第四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对联教学 | 第73-75页 |
一、 搜集对联,讲述欣赏对联故事 | 第73页 |
二、 板报对联,开展对联知识竞赛 | 第73-74页 |
三、 学习对联,开发对联校本课程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语:关于语文教学中涉及对联平仄问题的思考 | 第76-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第86-87页 |
后记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