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企业突发性品牌危机管理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一、绪论 | 第7-11页 |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8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三)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1、研究框架 | 第9页 |
2、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二、品牌与品牌危机相关理论 | 第11-24页 |
(一) 品牌含义与特征 | 第11-14页 |
1、品牌含义 | 第11页 |
2、品牌特征 | 第11-12页 |
3、品牌价值 | 第12-14页 |
(二) 品牌管理 | 第14-15页 |
1、品牌管理“凳子模型” | 第14-15页 |
2、品牌战略管理 | 第15页 |
3、品牌运营管理 | 第15页 |
4、品牌危机管理 | 第15页 |
(三) 品牌危机的含义与特征 | 第15-17页 |
1、品牌危机的含义 | 第15页 |
2、突发性品牌危机与渐进性品牌危机 | 第15-16页 |
3、突发性品牌危机的特征 | 第16-17页 |
(四) 突发性品牌危机的危害 | 第17-19页 |
1、品牌资产恶化 | 第17-18页 |
2、品牌市场影响力降低 | 第18-19页 |
3、产品销量萎缩,现金流减少 | 第19页 |
(五) 突发性品牌危机的成因分析 | 第19-23页 |
1、内部原因分析 | 第19-21页 |
2、外部原因分析 | 第21-23页 |
(六) 品牌危机管理的必要条件 | 第23-24页 |
1、内部条件 | 第23页 |
2、外部条件 | 第23-24页 |
三、本土企业危机管理SWOT分析 | 第24-33页 |
(一) 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品牌危机管理对比 | 第24-28页 |
1、跨国公司突发性品牌危机管理案例分析 | 第24-25页 |
2、本土企业突发性品牌危机管理案例分析 | 第25-27页 |
3、本土企业在品牌危机管理方面的差距 | 第27-28页 |
(二) 本土企业突发性品牌危机管理的SWOT分析 | 第28-31页 |
1、本土企业突发性品牌危机管理的优势(S) | 第28-29页 |
2、本土企业突发性品牌危机管理的劣势(W) | 第29-30页 |
3、本土企业突发性品牌危机管理的机会(O) | 第30页 |
4、本土企业突发性品牌危机管理的威胁(T) | 第30-31页 |
(三) 本土企业突发性品牌危机管理中禀赋条件 | 第31-33页 |
1、民族凝聚力 | 第31-32页 |
2、公共关系 | 第32-33页 |
四、突发性品牌危机管理的对策 | 第33-59页 |
(一) 突发性品牌危机管理的阶段分析 | 第33-35页 |
1、突发性品牌危机的三个阶段 | 第33-34页 |
2、突发性品牌危机三阶段主要任务 | 第34-35页 |
(二) 突发性品牌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 | 第35-40页 |
1、预警系统的框架 | 第35-36页 |
2、预警系统建立的目标和原则 | 第36页 |
3、预警系统的工作任务 | 第36-39页 |
4、预警系统的工作流程 | 第39-40页 |
(三) 预警系统指标体系 | 第40-49页 |
1、预警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40-43页 |
2、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43-46页 |
3、层次总排序 | 第46-47页 |
4、预警系统结果输出 | 第47-49页 |
(四) 突发性品牌危机的应对处理 | 第49-55页 |
1、突发性品牌危机处理原则 | 第49-50页 |
2、突发性品牌危机处理程序 | 第50-52页 |
3、突发性品牌危机应对措施 | 第52-55页 |
(五) 突发性品牌危机平息后品牌形象重塑 | 第55-59页 |
1、测评危机后品牌形象 | 第55页 |
2、品牌形象重塑的途径 | 第55-59页 |
五、三鹿集团“三聚氰胺”事件案例分析 | 第59-65页 |
(一) “三聚氰胺”事件及三鹿应对措施 | 第59-60页 |
(二) 三鹿集团危机处理失败之处 | 第60-61页 |
1、高层道德缺失,经营决策失误 | 第60-61页 |
2、新闻发言人出尔反尔 | 第61页 |
3、没有及时的维护消费者利益 | 第61页 |
4、危机公关几乎瘫痪 | 第61页 |
(三) 如果三鹿可以重来,该如何应对? | 第61-63页 |
(四) 三鹿事件对本土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启示 | 第63-65页 |
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 第63页 |
2、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 第63页 |
3、竭力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 第63页 |
4、公司高层的真诚道歉 | 第63-64页 |
5、主动和国家权威部门合作 | 第64页 |
6、事件营销树立良好公众形象 | 第64-65页 |
六、结论与不足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