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3-15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 第13页 |
·本课题研究采用的理论和方法 | 第13页 |
·张舜徽和《约注》 | 第13-14页 |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14-15页 |
2. 《约注》同源词类型分析 | 第15-21页 |
·《约注》同源词语音关系类型 | 第15-16页 |
·音同关系 | 第15-16页 |
·音近关系 | 第16页 |
·《约注》同源词语义关系类型 | 第16-17页 |
·义同关系 | 第16-17页 |
·义关关系 | 第17页 |
·《约注》同源词的类型及音义结合关系 | 第17-21页 |
·义衍同源词 | 第19-21页 |
·音同义关型 | 第19-20页 |
·音近义关型 | 第20-21页 |
·音变同源词 | 第21页 |
3. 《约注》研究同源词采用的理论、方法和术语 | 第21-39页 |
·《约注》研究同源词采用的理论 | 第21-30页 |
·声转关系 | 第25-27页 |
·均具声转关系者 | 第25-27页 |
·单一关系 | 第25-26页 |
·双声 | 第25页 |
·准双声 | 第25-26页 |
·旁纽 | 第26页 |
·准旁纽 | 第26页 |
·邻纽 | 第26页 |
·多种关系 | 第26-27页 |
·均不构成声转关系者 | 第27页 |
·韵转关系 | 第27-30页 |
·均具韵转关系者 | 第27-29页 |
·单一关系 | 第27-29页 |
·叠韵 | 第28页 |
·对转 | 第28页 |
·旁转 | 第28页 |
·旁对转 | 第28-29页 |
·通转 | 第29页 |
·多种关系 | 第29页 |
·均不构成韵转关系者 | 第29-30页 |
·《约注》研究同源词采用的方法和术语 | 第30-39页 |
·同源法和同源术语 | 第32-33页 |
·局部系源 | 第32页 |
·不完全推源 | 第32-33页 |
·声训法和声训术语 | 第33页 |
·右文法和右文术语 | 第33页 |
·语转法和语转术语 | 第33-35页 |
·义衍语转 | 第34页 |
·音变语转 | 第34-35页 |
·立体交叉法和立体交叉术语 | 第35-39页 |
·同源声训 | 第35-36页 |
·局部系源 | 第35-36页 |
·不完全推源 | 第36页 |
·同源右文 | 第36-37页 |
·局部系源 | 第36页 |
·不完全推源 | 第36-37页 |
·同源语转 | 第37-38页 |
·局部系源 | 第37页 |
·不完全推源 | 第37-38页 |
·声训右文 | 第38页 |
·声训语转 | 第38页 |
·右文语转 | 第38-39页 |
4. 《约注·艸部》同源词试考与分析 | 第39-61页 |
·张说可从的组例 | 第40-57页 |
·张说不可从的组例 | 第57-61页 |
5. 《约注》研究同源词的成就和不足 | 第61-67页 |
·《约注》研究同源词的成就 | 第61-63页 |
·《约注》研究同源词的不足 | 第63-67页 |
·主观臆测的成分较多,随意性较大 | 第63-64页 |
·双声运用过滥,韵部把握较宽 | 第64页 |
·有意识利用“右文”系联同源词,但尚未达到自觉的境界 | 第64-67页 |
附录:《约注》列举同源词一览表 | 第67-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16-11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