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6页 |
·选题的依据 | 第8-10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0-11页 |
·共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 第11-12页 |
·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 | 第12页 |
·古汉语反问句研究综述 | 第12-20页 |
·传统语文学时期的古汉语反问句研究 | 第12-16页 |
·《马氏文通》后的古汉语反问句研究 | 第16-20页 |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类型划分 | 第20-25页 |
·研究对象 | 第20-23页 |
·类型划分 | 第23-25页 |
·本文的组织框架 | 第25-26页 |
第2章 汉语反问句的性质分析 | 第26-36页 |
·有关反问句性质的代表性观点 | 第26-30页 |
·反问句的性质特点分析 | 第30-35页 |
·反问句的句法特点 | 第31-33页 |
·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 | 第33-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先秦两汉时期“谁”和“孰”标记的反问句 | 第36-50页 |
·先秦两汉时期疑问代词“谁”、“孰”分析 | 第36-37页 |
·先秦两汉时期疑问代词“谁”、“孰”的用法分析 | 第37-46页 |
·“谁”“孰”的询问用法分析 | 第37-41页 |
·“谁”“孰”标记反问句的用法分析 | 第41-46页 |
·先秦两汉时期疑问代词“谁”、“孰”指代义分析 | 第46-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先秦两汉时期“恶”“安”“焉”标记的反问句 | 第50-63页 |
·语音层面的考察 | 第50-52页 |
·用法层面的考察 | 第52-61页 |
·询问用法分析 | 第54-56页 |
·反问用法分析 | 第56-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第5章 先秦两汉时期“何”“曷”“奚”“胡”标记的反问句 | 第63-103页 |
·先秦两汉时期疑问代词“何”、“曷”分析 | 第63-90页 |
·疑问代词“何”和“曷”的使用情况 | 第63-65页 |
·疑问代词“何”和“曷”的询问用法分析 | 第65-78页 |
·疑问代词“何”和“曷”标记反问句的用法分析 | 第78-90页 |
·先秦两汉时期疑问代词“奚”分析 | 第90-98页 |
·疑问代词“奚”的询问用法分析 | 第91-94页 |
·疑问代词“奚”标记反问句的用法分析 | 第94-98页 |
·先秦两汉时期疑问代词“胡”分析 | 第98-101页 |
·疑问代词“胡”的询问用法分析 | 第99页 |
·疑问代词“胡”标记反问句的用法分析 | 第99-101页 |
·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6章 先秦两汉时期特指式反问句中标记词的语法化 | 第103-123页 |
·特指式反问句中标记词的词性归属 | 第103-106页 |
·特指式反问句中标记词语法化分析 | 第106-121页 |
·代人疑问代词“谁”、“孰”的语法化 | 第107-113页 |
·代原因目的疑问代词“何”、“曷”、“胡”、“奚”的语法化 | 第113-117页 |
·代处所疑问代词“恶”、“安”、“焉”的语法化 | 第117-119页 |
·代方式情状词组“如之何”类的语法化 | 第119-121页 |
·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7章 结语 | 第123-127页 |
·总结 | 第123-126页 |
·余论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147页 |
中文摘要 | 第147-151页 |
Abstract | 第151-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