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流复杂动态特性与交通拥堵问题研究
提要 | 第1-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背景及意义 | 第11-16页 |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交通流的复杂性概述 | 第16-17页 |
·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交通流微观模型 | 第19-22页 |
·交通流宏观模型 | 第22-23页 |
·交通流理论模型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论文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24-27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论文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第二章 交通流复杂性影响因素研究 | 第27-50页 |
·常态下交通流影响因素研究 | 第27-45页 |
·人对交通流的影响研究 | 第28-35页 |
·道路对交通流的影响研究 | 第35-38页 |
·车对交通流的影响研究 | 第38-45页 |
·非常态下交通流影响因素研究 | 第45-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交通流微观动态特性 | 第50-79页 |
·微观交通流理论研究历史 | 第50-51页 |
·交通流微观参数动态特性 | 第51-56页 |
·交通流微观参数 | 第51-52页 |
·车头的动态特性 | 第52-54页 |
·车速的动态特性 | 第54-56页 |
·交通流微观参数动态特性实例分析 | 第56-57页 |
·一种新的速密关系 | 第57-59页 |
·改进的车辆跟驰模型 | 第59-77页 |
·主要车辆跟驰模型研究回顾与评论 | 第59-70页 |
·车辆跟驰模型产生范围与特性 | 第70-71页 |
·改进的车辆跟驰模型(DVM) | 第71-77页 |
·交通流微宏观模型的统一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四章 交通流宏观动态特性 | 第79-114页 |
·概述 | 第80-81页 |
·研究现状 | 第80页 |
·研究体系划分 | 第80-81页 |
·交通流宏观特性的参数表达 | 第81-92页 |
·变化的交通流宏观三参数 | 第81-88页 |
·交通流宏观三参数的一般表达 | 第88-92页 |
·交通流三参数关系变化研究 | 第92-98页 |
·流体动力学理论 | 第98-101页 |
·运动学模型(LWR) | 第98-100页 |
·动力学模型(未考虑延迟) | 第100页 |
·动力学模型(考虑驾驶员延迟) | 第100-101页 |
·交通波理论 | 第101-106页 |
·一般交通波模型 | 第102-104页 |
·起动波模型 | 第104页 |
·停车波模型 | 第104-105页 |
·交通波理论分析实例 | 第105-106页 |
·交通流宏观理论的应用分析 | 第106-108页 |
·道路有效通行能力(Ce) | 第106-107页 |
·道路剩余通行能力(Cr) | 第107-108页 |
·道路交通服务水平(LOS) | 第108页 |
·交通流与水流(流体)的对比分析 | 第108-109页 |
·交通流复杂性研究思路 | 第109-113页 |
·交通流中混沌和自组织 | 第109-111页 |
·交通流复杂性研究思路 | 第111-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五章 交通拥堵分析与评价 | 第114-142页 |
·交通拥挤的含义与时空分布特性 | 第115-121页 |
·交通拥挤的含义 | 第115-116页 |
·常发性交通拥挤 | 第116-119页 |
·偶发性交通拥挤 | 第119-121页 |
·交通拥挤产生的原因 | 第121-124页 |
·供需关系失衡 | 第122页 |
·交通流基本图分析 | 第122-124页 |
·经济学理论阐释 | 第124页 |
·两类特殊的交通现象 | 第124-126页 |
·交通相变 | 第124-126页 |
·幽灵式交通阻塞 | 第126页 |
·交通拥挤识别与拥堵扩散问题 | 第126-135页 |
·交通拥挤评价分级方法研究 | 第127-129页 |
·拥挤自动检测算法介绍 | 第129-131页 |
·基于运动学模型的拥挤检测算法 | 第131-133页 |
·交通拥堵扩散计算 | 第133-135页 |
·道路交通拥堵的评价 | 第135-139页 |
·国内外概述 | 第135-137页 |
·交通拥挤度量指标 | 第137-138页 |
·交通拥堵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 第138页 |
·交通拥堵评价指标建立注意事项 | 第138-139页 |
·交通信息采集 | 第139-141页 |
·静态基础信息 | 第139-140页 |
·动态交通信息 | 第140-141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2-144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42-143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43页 |
·展望 | 第143-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3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53-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
摘要 | 第156-158页 |
ABSTRACT | 第158-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