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5页 |
1.1.1 高校同伴互助学习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1.2 高校同伴互助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2-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2.1 同伴互助相关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1.2.2 不同教学模式中同伴互助的运用 | 第16页 |
1.2.3 基于某一学科研究同伴互助 | 第16-17页 |
1.2.4 教师间的同伴互助研究 | 第17页 |
1.2.5 基于合作学习视角研究同伴互助学习 | 第17-18页 |
1.2.6 同伴互助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8页 |
1.2.7 同伴互助情境下教师的角色研究 | 第18-19页 |
1.2.8 课堂中的同伴互助研究 | 第19页 |
1.2.9 研究同伴互助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 第19-20页 |
1.2.10 文献综述小结 | 第2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3.1 文本分析法 | 第20页 |
1.3.2 案例分析法 | 第20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同伴互助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9页 |
2.1 同伴互助学习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2.2 同伴互助的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2.2.1 社会学视角—社会互动理论 | 第24-26页 |
2.2.2 教育学视角—建构主义学习观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我国高校同伴互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9-53页 |
3.1 985 、211高校近七年(2010-2016)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分析 | 第29-47页 |
3.1.1 我国C9高校同伴互助的现状分析 | 第30-33页 |
3.1.2 其他985高校同伴互助现状分析 | 第33-39页 |
3.1.3 211 高校同伴互助现状分析 | 第39-47页 |
3.2 目前我国高校同伴互助存在的不足 | 第47-53页 |
3.2.1 对同伴互助意识不强、关注不够 | 第48页 |
3.2.2 同伴互助只是蓝图,并未落到实处 | 第48-49页 |
3.2.3 互动学习得到一定的推广,但生生互动仍被淡化 | 第49-50页 |
3.2.4 互助形式单一,互助平台较少 | 第50页 |
3.2.5 互助内容关注学业,互助场域多聚集于课内 | 第50-51页 |
3.2.6 互助保障不足,缺乏规范性管理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国内外高校同伴互助经验借鉴 | 第53-63页 |
4.1 欧美大学同伴互助经验 | 第53-58页 |
4.1.1 加州伯克利大学—学生学习中心 | 第54-56页 |
4.1.2 哈佛大学—学生学习咨询处 | 第56-58页 |
4.2 大陆高校同伴互助经验 | 第58-61页 |
4.2.1 汕头大学—互助学习中心 | 第58-60页 |
4.2.2 清华大学—学习与发展中心 | 第60-61页 |
4.3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我国高校同伴互助实施路径的理论思考 | 第63-77页 |
5.1 同伴互助学习理念的重新建构 | 第63-64页 |
5.1.1 同伴互助学习由自发走向自觉,最终实现二者并行不悖 | 第63-64页 |
5.1.2 同伴互助学习由业余逐步迈入正轨 | 第64页 |
5.2 同伴互助学习的目标 | 第64-67页 |
5.2.1 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 第64-65页 |
5.2.2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 第65页 |
5.2.3 提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 第65-66页 |
5.2.4 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 第66页 |
5.2.5 排解心理困惑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 第66页 |
5.2.6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 第66-67页 |
5.3 同伴互助的途径 | 第67-74页 |
5.3.1 培养互助学习意识,建立互助制度 | 第67页 |
5.3.2 设置同伴互助学习联络员 | 第67-68页 |
5.3.3 评选“同伴互助之星” | 第68页 |
5.3.4 改变同伴互助学习形式 | 第68-70页 |
5.3.5 同伴互助学习的场域不断扩大 | 第70-73页 |
5.3.6 同伴互助的内容 | 第73-74页 |
5.4 同伴互助学习的评价 | 第74-77页 |
5.4.1 互助评价主体 | 第74-75页 |
5.4.2 互助评价内容 | 第75页 |
5.4.3 互助评价方式 | 第75-77页 |
第六章 我国高校同伴互助实施路径的实践探索 | 第77-85页 |
6.1 高校层面 | 第77-79页 |
6.1.1 高校在政策上支持,资金上支助 | 第77-78页 |
6.1.2 高校加强思想引领 | 第78页 |
6.1.3 高校积极搭建同伴互助平台 | 第78页 |
6.1.4 高校制定同伴互助规章制度 | 第78-79页 |
6.1.5 高校组织师生参加国内外培训学习 | 第79页 |
6.2 教师层面 | 第79-82页 |
6.2.1 教师积极倡导同伴互助学习 | 第80页 |
6.2.2 教师设计同伴互助课程 | 第80页 |
6.2.3 教师组织并参与到互助学习中 | 第80-81页 |
6.2.4 教师及时对互助结果进行评价 | 第81页 |
6.2.5 教师互引导学生反思及进行自我反思 | 第81页 |
6.2.6 教师选拔和培养优秀同伴互助导生 | 第81-82页 |
6.3 学生层面 | 第82-85页 |
6.3.1 养成互助思维,注意角色转变 | 第82页 |
6.3.2 创新学习方式 | 第82-83页 |
6.3.3 行动中践行同伴互助 | 第83页 |
6.3.4 互联网时代资源共享 | 第83页 |
6.3.5 构建全新的同伴关系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附录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