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 绪论 | 第11-19页 |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3-16页 |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五) 创新点 | 第18-19页 | 
| 一、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逻辑 | 第19-27页 | 
| (一) 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 1. 乡村振兴 | 第19页 | 
| 2. 城市专业人才 | 第19页 | 
| 3. 公共政策 | 第19-20页 | 
| (二)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 1. 城乡融合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 2. 人才流动理论 | 第21-22页 | 
| 3. 政策功能理论 | 第22-23页 | 
| (三) 逻辑关系 | 第23-27页 | 
| 1. 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能性需求 | 第23-25页 | 
| 2. 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现实性需求 | 第25-27页 | 
| 二、乡村振兴中城市专业人才的供给侧分析 | 第27-41页 | 
| (一) 样本基本情况 | 第27-32页 | 
| 1. 样本来源及分布分析 | 第28页 | 
| 2. 样本质量与供给能力分析 | 第28-32页 | 
| (二) 基于对城市专业人才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32-39页 | 
| 1. 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主观意愿、供给偏好 | 第32-33页 | 
| 2. 城市专业人才在参与乡村振兴中的价值获得 | 第33-34页 | 
| 3. 城市专业人才在乡村振兴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 第34-35页 | 
| 4. 阻碍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因素 | 第35-37页 | 
| 5. 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期望 | 第37-39页 | 
| (三) 针对供给侧——城市专业人才的调查总结 | 第39-41页 | 
| 三、乡村振兴中对城市专业人才的需求侧分析 | 第41-50页 | 
| (一) 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现状 | 第41-43页 | 
| 1. 乡村振兴实施主体人才队伍现状 | 第41-42页 | 
| 2. 对城市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 第42-43页 | 
| (二) 基于对乡村振兴组织实施主体的访谈分析 | 第43-47页 | 
| 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主体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原因及重大意义 | 第44页 | 
| 2.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主体对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要求 | 第44-46页 | 
| 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主体对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撑 | 第46-47页 | 
| (三)针对需求侧——乡村振兴实施主体的调查总结 | 第47-50页 | 
| 1. 加强对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特殊性的研究 | 第48页 | 
| 2. 尊重乡村振兴用人单位的主体地位 | 第48页 | 
| 3. 强化政府在引进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体系中的作用 | 第48-50页 | 
| 四、城市专业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需求对接问题分析 | 第50-55页 | 
| (一) 乡村振兴实施主体与城市专业人才对接现状 | 第50页 | 
| (二) 对接中的障碍因素 | 第50-52页 | 
| 1. 主体双方信息不对称 | 第50-51页 | 
| 2. 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 | 第51页 | 
| 3. 城市专业人才需求方责任定位模糊 | 第51页 | 
| 4. 对城市专业人才的界定不明 | 第51-52页 | 
| (三) 供给侧与需求侧对接政策研究 | 第52-54页 | 
| 1. 建立公开信息平台 | 第52页 | 
| 2. 政府建立助推机制,加大宣传力度 | 第52-53页 | 
| 3. 细化乡村振兴实施主体的人才需求 | 第53-54页 | 
| 4. 清晰界定能够参与乡村振兴的城市专业人才 | 第54页 | 
| (四) 针对供需双方对接问题的调查总结 | 第54-55页 | 
| 五、政策借鉴与建议 | 第55-62页 | 
| (一) 其他省市有关吸引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借鉴 | 第55-57页 | 
| 1. 山东省鼓励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 | 第55-56页 | 
| 2. 江苏省鼓励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 | 第56页 | 
| 3. 重庆市鼓励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 | 第56页 | 
| 4. 浙江省鼓励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 | 第56页 | 
| 5. 综合评析 | 第56-57页 | 
| (二) 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河北省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 第57-62页 | 
| 1. 全方位建立人才利益保障机制 | 第58-59页 | 
| 2. 分类制定人才政策,力求精准施策 | 第59页 | 
| 3. 发挥政府在引进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中的引导作用 | 第59-60页 | 
| 4. 保障乡村振兴实施主体的相关权益 | 第60页 | 
| 5. 增强政策的宣传力度,完善信息对接机制 | 第60-61页 | 
| 6. 建立政策反馈机制,依据反馈及时调整政策 | 第61-62页 | 
| 结语 | 第62-64页 | 
| (一) 综合研究结论 | 第62-63页 | 
| (二) 对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政策的进一步展望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附录 | 第67-73页 | 
| (一) 城市专业人才参与河北乡村振兴的供给侧分析 | 第67-71页 | 
| (二) 乡村振兴中对城市专业人才的需求侧分析访谈提纲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