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32页 |
| 1.1 课题的来源 | 第12页 |
| 1.2 论文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3 流体光整加工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1.4 气-液-固三相磨粒流光整加工方法 | 第19-21页 |
| 1.5 气-液-固三相磨粒流关键技术及研究现状 | 第21-29页 |
| 1.5.1 流体湍流模型研究 | 第21-22页 |
| 1.5.2 磨粒-壁面接触效应 | 第22-24页 |
| 1.5.3 三相磨粒流运动建模 | 第24-27页 |
| 1.5.4 三相磨粒流运动观测方法 | 第27-29页 |
|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2页 |
| 第2章 三相磨粒流建模方法及近壁区微切削机理 | 第32-54页 |
| 2.1 引言 | 第32页 |
| 2.2 近壁区三相磨粒流运动特性 | 第32-38页 |
| 2.2.1 近壁区磨粒流场特征 | 第33-35页 |
| 2.2.2 三相磨粒流湍流模型描述 | 第35-38页 |
| 2.3 旋流运动模型及磨粒-壁面接触效应建模 | 第38-44页 |
| 2.3.1 流体相控制方程组 | 第38-39页 |
| 2.3.2 离散单元法 | 第39-42页 |
| 2.3.3 CFD-DEM耦合计算 | 第42-44页 |
| 2.4 单气泡界面追踪模型 | 第44-45页 |
| 2.5 气-液-固三相磨粒流数学模型描述 | 第45-48页 |
| 2.6 近壁区三相磨粒流微切削机理 | 第48-53页 |
| 2.6.1 磨粒受力分析 | 第48-50页 |
| 2.6.2 三相磨粒流微切削机理 | 第50-53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3章 旋流状态下的磨粒-壁面接触效应 | 第54-78页 |
| 3.1 引言 | 第54页 |
| 3.2 三相磨粒旋流模型建立 | 第54-59页 |
| 3.2.1 数学模型及网格模型建立 | 第54-57页 |
| 3.2.2 磨粒旋流运动的边界条件 | 第57-58页 |
| 3.2.3 计算模型初始化 | 第58-59页 |
| 3.3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9-75页 |
| 3.3.1 磨粒接触状态描述 | 第60-61页 |
| 3.3.2 宏观磨粒流场分布 | 第61-63页 |
| 3.3.3 流道入口对磨粒接触效应的影响 | 第63-65页 |
| 3.3.4 流体粘性对磨粒接触效应的影响 | 第65-75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75-78页 |
| 第4章 气泡增强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 第78-96页 |
| 4.1 引言 | 第78页 |
| 4.2 近壁区微气泡动力学特性模拟研究 | 第78-85页 |
| 4.2.1 流道网格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78-79页 |
| 4.2.2 界面追踪模型初始化 | 第79-80页 |
| 4.2.3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80-85页 |
| 4.3 三相磨粒旋流数值模拟研究 | 第85-94页 |
| 4.3.1 三相磨粒旋流加工原理 | 第85-86页 |
| 4.3.2 三相磨粒流数学模型及网格模型 | 第86-87页 |
| 4.3.3 流道边界条件及模型初始化 | 第87页 |
| 4.3.4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87-94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 第5章 气-液-固三相磨粒流场测速及加工实验研究 | 第96-126页 |
| 5.1 引言 | 第96页 |
| 5.2 气-液-固三相流场PIV观测实验研究 | 第96-110页 |
| 5.2.1 气-液-固三相流场PIV实验系统搭建 | 第96-100页 |
| 5.2.2 近壁区气-液-固三相流场PIV观测研究 | 第100-106页 |
| 5.2.3 气-液-固三相流场宏观PIV观测研究 | 第106-110页 |
| 5.3 气-液-固三相磨粒流抛光加工实验 | 第110-125页 |
| 5.3.1 抛光实验平台及磨粒流制备 | 第110-112页 |
| 5.3.2 单入口三相磨粒流加工实验 | 第112-115页 |
| 5.3.3 磨粒旋流流态验证及入口直径优化 | 第115-119页 |
| 5.3.4 气-液-固三相磨粒流加工实验研究 | 第119-125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30页 |
| 6.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 | 第126-128页 |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28-1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0-138页 |
| 致谢 | 第138-14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140-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