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华“大问题”教学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9-20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一章 黄爱华“大问题”教学的形成背景 | 第20-29页 |
第一节 实践中修行 | 第20-23页 |
一、黄爱华自身素养 | 第20-21页 |
二、优秀教师的指导 | 第21-22页 |
三、智慧课堂的探索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理论的启示 | 第23-25页 |
一、受《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的启发 | 第23-24页 |
二、受问题学习理论的指导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推广中发展 | 第25-29页 |
一、与“生命化教育”融合 | 第25-27页 |
二、在实践中扩充教学思想 | 第27-29页 |
第二章 黄爱华“大问题”教学的内涵 | 第29-38页 |
第一节 “大问题”教学的前提:抓“大问题” | 第29-31页 |
一、“大问题”的内涵 | 第29页 |
二、“大问题”的特征 | 第29-30页 |
三、“大问题”设计原则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大问题”教学的核心:关注学生发展 | 第31-34页 |
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化发展 | 第32页 |
二、立足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 第32-33页 |
三、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大问题”教学的保障:教师在后 | 第34-38页 |
一、放手与信任——让学生主动思考 | 第34页 |
二、鼓励与帮助——让学生勇于表达 | 第34-36页 |
三、尊重与关爱——让学生体面坐下 | 第36-38页 |
第三章 黄爱华“大问题”教学策略 | 第38-52页 |
第一节 教学设计策略 | 第38-40页 |
一、研读文本,提炼“大问题” | 第38-39页 |
二、画教学结构流程图 | 第39页 |
三、画板书设计图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教学实施策略 | 第40-49页 |
一、导问策略 | 第40-42页 |
二、合作探究 | 第42-43页 |
三、深度对话 | 第43-47页 |
四、总结延伸 | 第47-49页 |
第三节 教学辅助策略 | 第49-52页 |
一、学生充当小老师,将讲台交给学生 | 第49-50页 |
二、师生共同评价,加强课堂互动生成 | 第50-52页 |
第四章 自我尝试应用“大问题”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 第52-61页 |
第一节 观摩中体会教学 | 第52-55页 |
一、建立关系 | 第52-53页 |
二、创设情境 | 第53-54页 |
三、启迪思考 | 第54页 |
四、鼓励表达 | 第54-55页 |
五、巩固运用 | 第55页 |
第二节 试教中找出问题 | 第55-57页 |
一、师生间情感疏离,师生状态难激活 | 第56页 |
二、文本解读不深入,学情分析不透彻 | 第56-57页 |
三、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自主探究走形式 | 第57页 |
第三节 反思中总结经验 | 第57-61页 |
一、深度挖掘生活素材,灵活运用教材 | 第58页 |
二、问题立足学生经验,尊重学生主体 | 第58-59页 |
三、注重师生深度对话,聚焦问题本质 | 第59页 |
四、提升教师语言艺术,增强积极体验 | 第59-61页 |
结束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