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民族音乐研究论文

侗族大歌传承人的活化传承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高度重视第9页
        1.1.2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第9-10页
        1.1.3 传承现状的不如意第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1 理论意义第10-11页
        1.2.2 实践意义第11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1-15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4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第15-16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页
        1.4.2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5 技术路线第16-17页
2 理论基础第17-23页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第17-21页
    2.2 活化理论第21-23页
    2.3 文化空间理论第23页
3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及意义第23-25页
    3.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的认定第23-24页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的地位及意义第24-25页
        3.2.1 传承人的重要意义第24页
        3.2.2 传承人的地位第24-25页
4 侗族大歌传承人第25-31页
    4.1 侗族大歌概况第25-26页
    4.2 侗族大歌传承人概况第26-30页
        4.2.1 国家级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第28-29页
        4.2.2 贵州省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第29-30页
    4.3 侗族大歌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及优势第30-31页
        4.3.1 侗族大歌传承人的社会地位第30页
        4.3.2 侗族大歌传承人的优势第30-31页
5 侗族大歌传承人的传承方式及其变化的原因第31-38页
    5.1 侗族大歌传承人传统传承方式第31-32页
        5.1.1 家族传承第31页
        5.1.2 师徒传承第31-32页
        5.1.3 村寨传承第32页
    5.2 侗族大歌传承人现代传承方式第32-36页
        5.2.1 传承对象的转变第32-33页
        5.2.2 侗歌新编吸引青年学习第33页
        5.2.3 使用媒介化手段第33-34页
        5.2.4 借助新科技教歌第34-35页
        5.2.5 带来经济收入,走上舞台第35-36页
    5.3 影响传承人传承方式变化的原因第36-38页
        5.3.1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第36-37页
        5.3.2 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第37页
        5.3.3 社会活动的变化第37页
        5.3.4 人文意识的弱化第37-38页
6 侗族大歌传承人现代传承面临的困境及其的看法第38-43页
    6.1 传承人现代传承面临的困境第38-41页
        6.1.1 侗族大歌社会功能的衰减第38页
        6.1.2 传承主体—青年一代的流失,传承人群变窄第38-39页
        6.1.3 侗族大歌走进校园有预期值差异第39-40页
        6.1.4 侗语发音的差异第40-41页
        6.1.5 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第41页
    6.2 传承人对现代传承困境的看法第41-43页
7 传承人活化传承的策略构想第43-48页
    7.1 主体修复法第43-44页
    7.2 “有形化”法第44-45页
    7.3 传承文化空间再造法第45页
    7.4 社会功能创新法第45-46页
    7.5 “传承人”的培养与考核法第46-47页
    7.6 经济带动可持续发展法第47-48页
8 结论与展望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附录一 传承人访谈提纲第53-55页
附录二 :采访记录表第55-56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女书音乐的特征及“活态”传承
下一篇:李宗盛作品的风格和演唱探究--以个人音乐会及舞台实践中所唱曲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