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常规公交服务能力概述 | 第17-26页 |
2.1 城市常规公交概述 | 第17-20页 |
2.1.1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 第17-18页 |
2.1.2 城市公共交通 | 第18页 |
2.1.3 城市常规公交 | 第18-20页 |
2.2 服务能力分析 | 第20-23页 |
2.2.1 服务 | 第20-21页 |
2.2.2 服务能力 | 第21-22页 |
2.2.3 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的区别 | 第22-23页 |
2.3 常规公交服务能力内涵 | 第23-25页 |
2.3.1 常规公交服务能力内涵 | 第23-24页 |
2.3.2 常规公交服务能力影响因素 | 第24页 |
2.3.3 我国常规公交服务能力现状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常规公交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 第26-45页 |
3.1 扎根理论 | 第26-28页 |
3.1.1 扎根理论概述 | 第26页 |
3.1.2 扎根理论操作流程 | 第26-28页 |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评价指标识别 | 第28-32页 |
3.2.1 提出问题 | 第28页 |
3.2.2 资料收集与样本简介 | 第28-29页 |
3.2.3 资料分析 | 第29-31页 |
3.2.4 理论饱和检验 | 第31-32页 |
3.3 基于扎根理论的评价体系构建 | 第32-39页 |
3.3.1 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 第32页 |
3.3.2 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2-33页 |
3.3.3 评价指标获取 | 第33-39页 |
3.3.4 评价体系构建 | 第39页 |
3.4 指标权重确定 | 第39-44页 |
3.4.1 权重的概念 | 第39-40页 |
3.4.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比选 | 第40页 |
3.4.3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40-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基于VIKOR的常规公交服务能力评价模型 | 第45-57页 |
4.1 常用排序评价方法比选 | 第45-53页 |
4.1.1 层次分析法 | 第45-47页 |
4.1.2 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47-49页 |
4.1.3 TOPSIS法 | 第49-51页 |
4.1.4 VIKOR法 | 第51-52页 |
4.1.5 优缺点对比 | 第52-53页 |
4.2 基于VIKOR的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第53-56页 |
4.2.1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思路 | 第53-54页 |
4.2.2 改进灰色关联度法 | 第54-55页 |
4.2.3 综合评价模型算法实现 | 第55-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第57-70页 |
5.1 案例简介 | 第57-58页 |
5.2 原始数据处理 | 第58-60页 |
5.3 常规公交服务能力综合评价过程 | 第60-66页 |
5.3.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60-62页 |
5.3.2 常规公交服务能力综合评价 | 第62-66页 |
5.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5.5 对策建议 | 第68-6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70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一 访谈纲要 | 第77-78页 |
附录二 确定指标权重问卷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其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