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内外泥石流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外泥石流路基与拦挡结构毁损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小江流域公路路基泥石流破坏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4 国内外研究不足之处 | 第16页 |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项目区泥石流的分布与力学特性 | 第19-33页 |
2.1 项目区泥石流发育的时空分布 | 第19-23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9-20页 |
2.1.3 地质构造 | 第20页 |
2.1.4 地层岩性 | 第20-21页 |
2.1.5 地震活动 | 第21页 |
2.1.6 水文特点 | 第21-22页 |
2.1.7 气象条件 | 第22-23页 |
2.2 项目区泥石流沟分布 | 第23-24页 |
2.3 项目区泥石流静力学特征 | 第24-26页 |
2.3.1 项目区泥石流物质特征 | 第24页 |
2.3.2 项目区泥石流容重特征 | 第24-25页 |
2.3.3 项目区泥石流模型特征 | 第25-26页 |
2.4 项目区泥石流动力学特性 | 第26-31页 |
2.4.1 项目区泥石流流量研究 | 第26-28页 |
2.4.2 项目区泥石流流速研究 | 第28-30页 |
2.4.3 项目区泥石流冲击力研究 | 第30-31页 |
2.5 项目区内工程实例 | 第31-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泥石流冲击路基和拦挡结构有限元模拟 | 第33-54页 |
3.1 泥石流模型连续控制方程 | 第33-36页 |
3.1.1 引言 | 第33页 |
3.1.2 泥石流体连续控制方程 | 第33-34页 |
3.1.3 泥石流体的k-ε紊流模型 | 第34-36页 |
3.2 泥石流冲击一般路基耦合数值仿真 | 第36-44页 |
3.2.1 ADINA软件简介 | 第36页 |
3.2.2 泥石流冲击路基及拦挡结构的流固耦合原理 | 第36-38页 |
3.2.3 泥石流—路基耦合物理和力学模型 | 第38-39页 |
3.2.4 泥石流-路基模型设置 | 第39-40页 |
3.2.5 泥石流直接冲击作用下路基破坏机理二维数值仿真 | 第40-44页 |
3.3 泥石流冲击路基—拦挡结构耦合数值仿真 | 第44-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泥石流路基拦挡结构优化设计 | 第54-70页 |
4.1 泥石流路基拦挡结构优化设计思路 | 第54-55页 |
4.1.1 拦挡结构尺寸及形式优化思路 | 第54页 |
4.1.2 缓冲层优化思路 | 第54-55页 |
4.2 泥石流路基拦挡结构尺寸优化设计 | 第55-59页 |
4.3 采用废弃轮胎缓冲层优化泥石流路基拦挡结构设计 | 第59-63页 |
4.4 泥石流冲击路基—拦挡结构数值仿真结果比较分析 | 第63-65页 |
4.5 采用双重防护对路基—拦挡结构优化效果分析 | 第65-69页 |
4.6 优化设计的适用性 | 第6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 第70-7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0页 |
5.2 展望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学位申请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及论著情况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