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依托课题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必要性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4.1 偶发性交通拥堵的特点和现状消散方法 | 第12-14页 |
1.4.2 绿波带理论发展现状以及在拥堵消散中的使用 | 第14-16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干道绿波控制概述 | 第18-30页 |
2.1 城市干道交通信号控制 | 第18-22页 |
2.1.1 干道交通信号协调控制方式 | 第18-20页 |
2.1.2 城市交通控制评价指标 | 第20-22页 |
2.2 干道信号协调控制原理 | 第22-24页 |
2.3 干道协调控制相关因素 | 第24-28页 |
2.3.1 周期 | 第24-25页 |
2.3.2 相位与相位差 | 第25-27页 |
2.3.3 带宽 | 第27页 |
2.3.4 绿波带长度 | 第27-28页 |
2.3.5 交叉口理想距离 | 第28页 |
2.4 绿波带配时方案的切换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消散绿波组织方法及建模 | 第30-56页 |
3.1 拥堵区域的禁行与转向策略 | 第30-34页 |
3.1.1 路段禁行与强制转向 | 第30-31页 |
3.1.2 现有的禁行和强制转向策略 | 第31-32页 |
3.1.3 正常区车流禁行策略 | 第32-34页 |
3.2 区域相位选择策略 | 第34-40页 |
3.3 消散绿波的组织形式 | 第40-44页 |
3.3.1 信号周期 | 第41-43页 |
3.3.2 相位差 | 第43页 |
3.3.3 绿波带宽 | 第43-44页 |
3.4 控制区域的判定策略 | 第44-47页 |
3.5 拥堵区域绿波消散模型的构建 | 第47-49页 |
3.5.1 Van Aerde模型简介 | 第47-48页 |
3.5.2 基于Van Aerde模型的改建模型 | 第48-49页 |
3.6 次干道偶发性拥堵的消散策略 | 第49-51页 |
3.7 消散绿波的长度确定策略 | 第51-52页 |
3.8 绿波带配时方案的切换策略 | 第52-54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仿真分析 | 第56-72页 |
4.1 vissim简介 | 第56-57页 |
4.2 主干道拥堵消散仿真步骤 | 第57-65页 |
4.3 次干道拥堵消散仿真步骤 | 第65-67页 |
4.4 仿真结果评估 | 第67-70页 |
4.4.1 仿真数据结果 | 第67-70页 |
4.4.2 综合指标计算结果分析 | 第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72页 |
5.2 本文的创新 | 第72页 |
5.3 本文的不足 | 第72-73页 |
5.4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