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本文的选题缘由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9-11页 |
1.3 本文创新 | 第11-12页 |
1.4 本文理论基础 | 第12页 |
1.5 研究方法及材料来源 | 第12-15页 |
第二章 汉韩语音系统简介 | 第15-25页 |
2.1 汉韩辅音系统对比 | 第15-20页 |
2.2 汉语元音系统对比 | 第20-23页 |
2.3 韩汉音节结构对比 | 第23-25页 |
第三章 韩国高中生汉语声母习得偏误分析 | 第25-36页 |
3.1 双唇音的偏误分析 | 第25-26页 |
3.2 唇齿音的偏误分析 | 第26-27页 |
3.3 舌尖前音的偏误分析 | 第27-28页 |
3.4 舌尖中音的偏误分析 | 第28-30页 |
3.5 舌尖后音的偏误分析 | 第30-32页 |
3.6 舌面前音的偏误分析 | 第32-33页 |
3.7 舌面后音的偏误分析 | 第33-36页 |
第四章 韩国高中生汉语韵母习得偏误分析 | 第36-52页 |
4.1 单元音韵母偏误及分析 | 第36-40页 |
4.1.1 单元音“(?)[y]”的偏误分析 | 第36-37页 |
4.1.2 舌尖元音“-i[(?)]”和“-i[(?)]”的偏误分析 | 第37-38页 |
4.1.3 关于卷舌元音“er[(?)]”的偏误分析 | 第38页 |
4.1.4 单元音“o[o]”的偏误分析 | 第38-39页 |
4.1.5 单元音“e[(?)]”偏误分析 | 第39-40页 |
4.2 复元音韵母偏误及分析 | 第40-46页 |
4.2.1 复韵母uo[uo]和ou[ou]的偏误分析 | 第40-41页 |
4.2.2 复韵母ai[ai]和ao[au]的偏误分析 | 第41-42页 |
4.2.3 复韵母ei[ei]和ie[i?]、(?)[y?]的偏误分析 | 第42-44页 |
4.2.4 复韵母ia[iA]和ua[uA]的偏误分析 | 第44页 |
4.2.5 复韵母uai[uai]和iao[iau]的偏误分析 | 第44-45页 |
4.2.6 复韵母uei[uei]和iou[iou]的偏误分析 | 第45-46页 |
4.3 鼻韵母偏误及分析 | 第46-52页 |
4.3.1 前后鼻音的偏误分析 | 第46-48页 |
4.3.2 特殊鼻韵母偏误问题分析 | 第48-50页 |
4.3.3 丢失韵头或韵尾的鼻韵母偏误分析 | 第50-52页 |
第五章 韩国高中生汉语声调习得偏误分析 | 第52-65页 |
5.1 单字调偏误分析 | 第52-54页 |
5.2 双字调偏误分析 | 第54-65页 |
第六章 韩国高中生其他汉语语音习得问题分析 | 第65-73页 |
6.1“一”和“不”变调的偏误偏误 | 第65-66页 |
6.2 儿化音的偏误分析 | 第66-67页 |
6.3 句末语气词“啊”的音变偏误分析 | 第67-68页 |
6.4 多音字的问题分析 | 第68-69页 |
6.5 韩语中“汉字词”的问题分析 | 第69-71页 |
6.6 与《汉语拼音方案》相关的问题分析 | 第71-73页 |
第七章 对韩高中生汉语教学原则及策略 | 第73-85页 |
7.1 教学原则 | 第73-75页 |
7.1.1 注重实践,精讲多练 | 第73页 |
7.1.2 重视语音对比,突出重难点 | 第73-74页 |
7.1.3 由易至难,循序渐进 | 第74页 |
7.1.4 趣味性原则 | 第74页 |
7.1.5 巩固性原则 | 第74-75页 |
7.2 汉语声母教学策略 | 第75-78页 |
7.2.1 充分发挥传统语音教学法的作用 | 第75-77页 |
7.2.2 将文化元素与“连珠法”相结合 | 第77页 |
7.2.3 通过绕口令辅助声母教学 | 第77页 |
7.2.4 利用汉语数字发音操练舌尖音 | 第77-78页 |
7.3 汉语韵母教学策略 | 第78-81页 |
7.3.1 利用带音法解决撮口呼问题 | 第78页 |
7.3.2 尝试依照新序进行韵母教学 | 第78-80页 |
7.3.3 充分发挥拟声词的音近作用 | 第80页 |
7.3.4 利用声介韵拼合法教学 | 第80-81页 |
7.4 汉语声调教学策略 | 第81-85页 |
7.4.1 调整声调教学的顺序 | 第81-82页 |
7.4.2 感知声调变化 | 第82页 |
7.4.3 将声调图像化 | 第82-83页 |
7.4.4 声韵调协同推进 | 第83-84页 |
7.4.5 无对应汉字的声调操练方法 | 第84-85页 |
结语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7页 |
附录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