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国内研究主要问题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区域多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研究范围确定方法 | 第21-33页 |
2.1 交通影响评价框架 | 第21-24页 |
2.1.1 单体交通影响评价框架 | 第21-22页 |
2.1.2 区域多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框架 | 第22-24页 |
2.2 交通影响评价研究范围概述 | 第24-28页 |
2.2.1 单体交评研究范围确定方法 | 第24-27页 |
2.2.2 区域交评研究范围确定方法 | 第27页 |
2.2.3 既有方法评价及解决思路 | 第27-28页 |
2.3 基于改进圈层外推法的区域多项目交评研究范围确定方法 | 第28-32页 |
2.3.1 改进圈层外推法 | 第28-30页 |
2.3.2 区域多项目交评研究范围确定方法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基于机理分析的典型建筑物出行率校正方法 | 第33-46页 |
3.1 交评中出行率作用 | 第33页 |
3.2 出行率现状选取方法 | 第33-37页 |
3.2.1 参考推荐值法 | 第34-35页 |
3.2.2 类似建筑物调查法 | 第35-36页 |
3.2.3 问题总结 | 第36-37页 |
3.3 基于机理分析的出行率校正方法 | 第37-41页 |
3.3.1 方法流程 | 第37-38页 |
3.3.2 出行率机理分析 | 第38-41页 |
3.4 广州市普通住宅出行率校正 | 第41-45页 |
3.4.1 调查样本特征 | 第41-42页 |
3.4.2 调查数据分析 | 第42-45页 |
3.4.3 与《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对比 | 第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基于流量熵的路网关键路段选取方法 | 第46-55页 |
4.1 交评中关键路段的作用 | 第46-47页 |
4.2 关键路段研究概述 | 第47-51页 |
4.2.1 交通特性角度 | 第47-48页 |
4.2.2 复杂网络方法 | 第48-51页 |
4.2.3 既有方法问题总结及解决思路 | 第51页 |
4.3 基于流量熵的关键路段选取方法 | 第51-54页 |
4.3.1 熵理论 | 第51-52页 |
4.3.2 路段流量熵 | 第52页 |
4.3.3 基于流量熵的关键路段集选取方法 | 第52-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基于交通贡献度的区域多项目用地调整方法 | 第55-69页 |
5.1 基于交通贡献度的区域多项目用地调整过程 | 第55-57页 |
5.2 交通贡献度研究概述 | 第57-60页 |
5.2.1 Logit方法 | 第57-58页 |
5.2.2 基于Logit方法的相继平均法 | 第58-60页 |
5.2.3 既有方法问题总结及解决思路 | 第60页 |
5.3 基于最大熵用户均衡的交通贡献度方法 | 第60-68页 |
5.3.1 最大熵用户均衡理论 | 第60-63页 |
5.3.2 逐步分解算法 | 第63-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算例分析 | 第69-77页 |
6.1 基于流量熵的关键路段集选取方法验证 | 第69-74页 |
6.1.1 算例背景 | 第69-71页 |
6.1.2 基于流量熵的关键路段选取 | 第71-73页 |
6.1.3 关键路段验证 | 第73-74页 |
6.2 区域多项目用地组合开发调整方法分析 | 第74-76页 |
6.2.1 算例背景 | 第74-75页 |
6.2.2 用地控规调整反馈分析 | 第75-7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附录 路径流量求解部分代码 | 第86-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附件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