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教学法与教学组织论文

初中课堂冷场现象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8-25页
    一、研究缘起第8-9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三、相关概念界定第10-11页
    四、文献综述第11-22页
    五、研究设计第22-25页
第一章 课堂冷场概述第25-32页
    第一节 课堂冷场的内涵第25-28页
        一、“冷场”的多维解读第25-27页
        二、课堂中的“冷场”第27-28页
    第二节 课堂冷场与相关课堂现象第28-32页
        一、“冷场”与“热场”第28-29页
        二、“冷场”与“沉默”第29-30页
        三、“冷场”与“布白”第30-32页
第二章 多维视角下的初中课堂冷场第32-59页
    第一节 不同感受主体观课堂第32-45页
        一、观课者视角第32-40页
        二、教师视角第40-43页
        三、学生视角第43-45页
    第二节 不同类型课堂冷场现象第45-59页
        一、表面“冷场”与实质“冷场”第45-49页
        二、整体“冷场”与局部“冷场”第49-53页
        三、公开课“冷场”与家常课“冷场”第53-59页
第三章 初中课堂冷场现象本质探寻第59-72页
    第一节 “课堂冷场”的存在与排斥第59-67页
        一、“课堂冷场”形成的原因第59-64页
        二、“课堂冷场”遭拒的缘由第64-67页
    第二节 课堂“冷场”的表征及成因第67-72页
        一、课堂“冷场”的教学现象表征第67-70页
        二、课堂“冷场”的形成原因第70-72页
第四章 初中课堂冷场现象的理性反思第72-81页
    第一节 理性审视“课堂冷场”第72-77页
        一、弱化“课堂冷场”的消极观念第72-75页
        二、转化“课堂冷场”为教学资源第75-77页
    第二节 有效化解课堂“冷场”第77-81页
        一、树立“学生参与”的教学理念第77-78页
        二、追求“动态生成”的教学境界第78-81页
结语第81-83页
附录一第83-84页
附录二第84-85页
附录三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91-92页
后记第92-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复习策略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模态理论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